正在上海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3屆全球年會上,全球政經界權威人士就中國話題回應世界關切,對當前熱議的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國經濟新常態、普惠金融監管等話題進行深入的解讀和探討。
人民幣“入籃”不能局限于記賬功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定2016年10月1日正式將人民幣納入SDR。隨著這一時間節點的逼近,中國在推進SDR使用中的探索有目共睹,IFF學術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丁志杰甚至認為“可以說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熟悉SDR的國家”。
2015年,中國首次向IMF申報其外匯儲備;構建以SDR貨幣籃子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指數。近日,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首發人民幣SDR債券“木蘭”,標志著中國特別提款權債券市場正式開啟。但丁志杰表示,“這些還僅僅局限于發揮SDR的記賬功能”。
如果要真正發揮人民幣在SDR及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丁志杰建議,人民幣要將SDR從貨物、金融交易的記賬單位發展轉變到重點為人民幣定價,也就是說,在中國匯率安排中發揮作用。此外,IMF還可以建立一個SDR基金來支持中國等發展中國家,SDR目前的分配是以份額為基礎,也就是份額越大,獲得的融資越多,但這實際上與各國的需求并不一致,應該考慮與匯率制度安排掛鉤。
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隨之甚囂塵上。他們認為,既然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是世界經濟的主引擎,那么世界經濟出了問題,就是由中國經濟下滑所造成。
IFF執行委員、中聯部原副部長于洪君指出,世界經濟目前出現的局面,大家要共同查找原因,共同分擔責任和謀劃出路。中國也正在盡最大可能,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IFF學術委員、法國巴黎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認為,供給側改革、雙創計劃、“一帶一路”倡議都是中國為應對世界經濟當前面臨的困難,引導經濟從“老常態”向“新常態”過渡所作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普惠金融監管要緊跟市場步伐
自2005年世界銀行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來,普惠金融日益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在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實際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根據世界銀行在普惠金融指標上的最新數據,中國大部分指標均排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特別是賬戶普及率和儲蓄普及率等指標,甚至顯著優于G20國家的平均值。
但同時,中國也與其它許多國家一樣,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面臨著服務不均衡、成本高、效率低、商業可持續性不足等一系列的全球共性難題。與會專家紛紛認為,普惠金融監管必須緊緊跟住市場步伐。
IFF顧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終身主席利奧?梅拉梅德認為,監管機構要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對市場進行監管,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跟上市場所進行的創新和發生的變化,然后進行調整。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說,監管必須與時俱進,不能老是滯后,這確實有一個度和時間的把握,監管者不要擔心把新生事物扼殺在搖籃中。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銀行新聞 頻道推薦
-
央行兩日凈回籠近3000億 國債期貨開盤直線走2017-0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