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正在不斷細化。在第六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央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王信則透露,央行正在安徽、江西兩省試點,將互聯網金融等相關統計納入金融業統計。分析人士認為,納入金融業統計利于監管層識別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
王信則認為,即便當前互聯網金融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正在進行專項整頓,但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能回到傳統的事前審批、行政審批模式,可采用登記、注冊方式,讓監管層掌握相關的信息。而互聯網金融體量越來越大,是否也應該作為系統性重要機構,在資本金、流動性上是否應有更高的要求,這些都還在探討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統計工作早就被提上日程,并進入實操階段。在7月中旬,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就舉行了第二期互聯網金融統計培訓,目前共有167家互金平臺接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統計監測分析系統。據悉,現階段,協會正逐步完成互聯網金融統計監測,啟動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建設,制定了《互聯網金融統計制度》和《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標準》。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的不斷暴露,市場關于其監管的探討也在不斷深入。在此次大會上,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就是為了防止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可能發生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實際上就是對試錯成本的控制。要減少試錯成本,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出現問題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否則在不經意間就會被同一塊石頭連續絆倒幾次。
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互聯網金融要進行審慎監管,而不是適度監管。他解釋稱,從最近這兩年發展的情況來看,更嚴重的是道德風險。這表明該領域中必須進行嚴格審慎的監管。“金融機構不能按照名稱監管,因為變化太快了,一定要按照金融業務的風險特質來進行監管。”
從監管的角度來講,也要吸取教訓、未雨綢繆,進行制度的配套創新,不能總是亡羊補牢,事后整頓。“互聯網時代,隨著金融社會化的程度加深,金融風險不是沒有了,而是大幅上升了。”銀監會國際主任范文仲表示。
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認為,不管是通過哪個渠道、手段做,只要是同樣的業務,監管方式、監管指標、監管要求應該是一致的。而作為互金平臺人士,螞蟻金服副總裁黃浩則認為,在過去十年中,信托業、銀行理財、基金子公司資管、保險都得到大力發展,傳統金融機構常常和監管之間發生“貓和老鼠”的故事,這中間金融機構從發展起來到出現問題,于是被管理,然后再繼續發展,互聯網企業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主管部門 頻道推薦
-
銀監會規范委托貸款 外資銀行或成重監對象2017-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