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誰是中國經濟新未來?
如果說以上三個城市主要倚靠國家戰略支持的話,深圳、杭州、重慶、長沙的優異表現則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
1. 深圳,“甩開北上廣”
除了廈門,深圳在副省級城市中是表現最好的。核心就是它的前海金融示范區和科技創新結合的非常好。中國這一輪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的關鍵就是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相結合,凡是能把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做好的城市,就必然成為新一輪中國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在上一個十年,也就是2003年到2012年這個期間,深圳經濟的表現并不算突出。因為上一輪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土地資源有限的深圳在這方面沒什么優勢。
2003年的時候,一篇叫做《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紅遍網絡,那時候很多人覺得深圳作為改革開發特區的作用已經發揮完了——全國都已經全方位對外開放了,還拿深圳這個特區來作什么?
2008年的時候我參與過深圳政府委托的一個發展戰略課題研究,當時深圳的危機感還是很強,覺得要想跟廣州競爭,還得寄希望于港深一體化,借助香港的力量。
但是等到國家經濟切換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戰略取代投資拉動戰略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之后,深圳很快就恢復了信心,已經有人喊出“甩開北上廣”的口號了。
港深一體化什么的深圳已經不感興趣,廣州也沒法跟深圳比了。在創新能力方面,北京上海其實也不如深圳那沒有活力。上海是金融中心,但是科技創新動力不足;北京金融科技創新都有,但因為是首都,官僚主義的作風總是有影響的,真正顛覆性的創新不太可能在北京出現。
這樣一算下來,深圳就從新找回來自己的定位,它這個特區不再是“開放特區”而是“創新特區”,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深圳在未來十年顯然還會有更光輝的前景。
我記得2008年的時候,深圳還被大家戲稱為“文化沙漠”,似乎那里只是一個暴發戶的名利場和農民工的打工地,深圳大學在全國很不起眼,高學歷人才并不愿意去深圳。也就是從2008年前后開始,深圳開始斥巨資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來辦分校區,南方科技大學也在2011年開始招生。
一轉眼七八年過去了,海內名校北大、清華、人大等齊聚深圳大學城,高學歷人才培養已成氣候,再無人敢以“文化沙漠”來稱呼深圳了。
這正是深圳提前多年深耕努力的結果,也說明一個城市的成功,確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以長遠的戰略眼光來培育支撐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體系尤為重要。
2. 杭州,中國經濟新未來之一
與深圳類似,杭州的優異表現也是把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結合起來的結果。不過它的科技實力和金融實力都比不過深圳,畢竟它不是特區,沒有深交所和招商銀行,主要還是靠浙江民間商業資本支撐起來的草根式創新體系,特點就是“民間創投+互聯網創新”。
如果中國要找“金融創新+科技創新”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圳排第一沒有懸念,北京和杭州誰第二可能會有爭議,但深圳、北京、杭州作為前三強當是沒有疑問的,它們都代表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跟深圳相比,杭州在人才戰略方面似乎缺乏前瞻性,沒有像深圳那樣提前多年布局中高端人才培養,浙江商業資本的不足之處就體現出來了,草根性太強,戰略眼光還是有所欠缺。
3. 長沙,中國裝備制造之都
深處內陸的重慶和長沙處在高速增長的第二梯隊。重慶現在是耀眼的明星,而長沙似乎一直默默無聞。其實長沙跟深圳、杭州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已經“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
我們可以稱深圳為“中國科技創新之都”,杭州為“中國互聯網創新之都”或者“中國電商之都”,而長沙則可能成為“中國裝備制造之都”。
長沙一直都很低調,直到去年12月26日中低速磁浮試運行,才算勉強被新聞媒體關注了一下。長沙也成為繼上海之后,中國第二個開通磁懸浮的城市。跟上海那條磁懸浮不一樣,長沙這條磁懸浮是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通過磁懸浮的建設,長沙在裝備制造領域的系統整合能力展露了出來。
去年5月8號,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僅僅過了三個月,長沙就公布了《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是全國第一個公布《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的城市。可以說是拔得頭籌。這么快的反應速度,是因為長沙在智能制造方面早就做好了準備。
早在2008年,長沙就提出了要打造“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在2011年又提出打造“全世界最大的裝備制造基地”。在《中國制造2025》公布的半年多以前的2014年9月,長沙就發布了《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集中力量發展裝備制造方面的戰略,長沙是很多年一以貫之的。
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三一重工這一串在裝備制造領域如雷貫耳的名字,全都出自長沙。與行動計劃一起公布的,還有長沙智能制造第一批30個試點示范項目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我們做規劃都知道,方案文本可以快速攢出來,項目和優惠政策不是隨便能整出來的。
《行動計劃》公布一個月之后,長沙就組建了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雖然名字叫“研究”,其實是一個集科研平臺、融資平臺、服務平臺、創業孵化為一體的一個智能制造“總管家”。這種做法是一個很大膽的創新,在國內首屈一指。
2014年,長沙的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從723家增加到了769家,只新增了40家;到了去年,一下子就新增了兩百多家,可以說是出現了爆發式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的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以上的企業,不是說新增就能新增的,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積累。
這些事例都說明,長沙經濟這兩年的優異表現,是長時間專注和深耕于裝備制造領域的結果,并非偶然和幸運。
4. 重慶:“金融市長”黃奇帆
重慶的情況比較特殊。它的面積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省,比臺灣、寧夏、海南都要大。一個省的產業布局和戰略定位跟一個城市差別很大,一言難盡。它的特殊優勢在于有一個“金融市長”黃奇帆。以組建“八大投”投融資平臺為代表,重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主導的新型投融資體系,這跟杭州以民間商業資本為主的創投體系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重慶在政府主導型金融創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八大投”模式開創建設完整的地方政府投融資體系的先河,萬州商業銀行的兩次重組都堪稱地方開發性金融建設的典范。
等國家對投融資平臺大力限制了,“八大投”系統又很快往國家大力提倡的產業投資基金方向轉型。PPP的概念剛起來頭一年,重慶落地的PPP項目投資金額就占了全國的一半。“金融市長”黃奇帆在投融資領域總是能領潮流之先。
這種金融創新的效果非常厲害。京東方到重慶投資建設8.5代面板生產線,總共兩百多億的投資,超過三分之二都是重慶市政府負責解決的。重慶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得益于組建了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這個基金就投資幾十億對市內諸多的裝備制造企業進行自動化技術改造,以此創造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然后以獲得政府技改訂單為條件把川崎重工和瑞士ABB等幾家國外著名機器人企業招到了重慶來投資。
現在,重慶已經成為僅次于瑞士本土的ABB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龍頭落地以后,相關產業鏈建設也就很快起來了。
可以說,中國現在的金融創新協同產業創新,重慶是政府主導型代表,杭州是民間主導型代表,深圳則是二者的混合。中國的創新驅動路徑,一定是金融創新與產業創新相結合的成果。在這條道路上,這三個城市的探索應該都會是很有價值的。
煤炭城市一片蕭條,為何安徽阜陽一枝獨秀?
除了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以外,還有很多地級城市也表現搶眼。增速在10%以上的普通地級市太多,不能一一列舉分析,就壓縮一下范圍,上半年名義GDP增長超過15%的普通地級市有六個:
廣西欽州:20.82%;
安徽阜陽:17.62%;
河北廊坊:16.59%;
貴州畢節:16.72%;
海南三亞:15.2%。
欽州的高增長是因為北部灣建設的國家戰略落地。欽州港是北部灣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唯一一個保稅港。北部灣是中國大陸前往東南亞國家最近的大型港口,“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來以后,大量的國家項目投資把它拉起來了。廊坊則是京津冀一體化和首都功能疏解戰略的最大受益者。漳州是福建的,高增長原因和廈門、福州類似。
三亞的經濟則受益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離島免稅的政策讓三亞成為中國除香港外最大的免稅購物中心。海棠灣免稅購物商場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商業面積達7.2萬平方米,已經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免稅店。
離島免稅的政策和免稅店建設正好趕上中國游客全世界購物的大爆發時期,這一家店剛開業一年就成了三亞最大的納稅單位,銷售額超過了中國免稅集團在國內其它地方所有免稅店的總和。免稅購物的熱潮也帶動著三亞的酒店住宿、娛樂展會等相關產業迅速發展。
三亞目前的鳳凰國際機場流量已經嚴重飽和,正在新建一個客運量超過4000萬的新機場,還在崖州區新建萬噸級貨運碼頭,將來在南海開發方面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其高速增長應該說還有很大的潛力。
除了上面這幾個以外,剩下的城市也就跟長沙類似,沒有太多的國家戰略支持,主要倚靠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貴州畢節和安徽阜陽都屬于非常落后的地區,主要是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做的好。畢節打造起來了以汽車零部件制造為核心的裝備制造產業鏈,成了貴州省三大裝備制造基地之一;阜陽是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
其中,阜陽可以說是一個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的勵志典型。它的經濟本來是以煤炭資源為主的,潁上縣的煤礦開采是它的經濟支柱。但是在煤炭價格最高的時期,阜陽就把從煤炭里面賺的錢來大力搞基礎設施和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可以說是未雨綢繆。
所以現在煤炭城市一片蕭條,阜陽卻幾乎一枝獨秀,紡織業和裝備制造業一輕一重撐起了大半邊天,靠的就是幾年前打下的基礎。
與阜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南邊的淮南,這也是一個煤炭資源為支柱的城市,之前煤炭行情好的時候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不注意接替產業的發展——淮南連著有三任市委書記一任市長都因為貪污腐敗在十八大后被雙規了,看起來主要領導不務正業不思進取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這兩年國家一“去產能”,煤炭價格暴跌,淮南經濟一頭就栽了下去,今年上半年的名義GDP增速只有1.26%,相當慘淡——要不是去年年底安徽把壽縣從六安劃過來并入淮南,說不定經濟增長就成負數了。
責任編輯:莊婷婷
- 福建創建全省首個“藥品質量安全示范點”2017-01-06
- 福建統管醫師代碼 專家:應完善獎懲機制2017-01-06
- 福建環保不良企業將吃紅牌 環評信用不足將被懲戒2017-01-06
- 福建省召開會議 規范城市規劃管理技術標準2017-01-06
- 福建加強醫師代碼管理 醫生不合理開藥可追溯2017-01-06
- 福建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校園創業氛圍濃2017-01-06
- 促進榕臺宗教文化與旅游交流合作 福州寶勝禪寺與嘉義震安宮簽訂框架協議2017-01-05
- 福建出新規 三類重病重殘困難居民將納入低保2017-01-05
- 福建統管醫師代碼能否成為“緊箍咒”?2017-01-05
- 福建擬立法:家庭成員應常看望養老機構老人2017-01-05
- 最新主管部門 頻道推薦
-
發改委:2017年全國煤電標桿上網電價不調2017-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