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業界對“什么是互聯網造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風風火火的造車運動已經在歷史的潮流中滾滾向前。
近日,樂視國內首家年產40萬輛生態汽車的自建工廠落地浙江德清;無獨有偶,“車和家”年產30萬輛的智能汽車制造基地,也在江蘇常州武進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正式奠基并開工建設。
動真格了!是媒體對于這兩家互聯網造車企業的評價。盡管兩家企業風格截然不同,一個高調、一個低調;一個生產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超跑,一個生產更接地氣的平價小車,但都已經在互聯網造車的道路上越跑越遠。
與此同時,無論是號稱第一款量產的互聯網汽車榮威RX5,還是躍躍欲試的各種智能互聯概念,汽車行業已經言必稱“互聯網思維”。然而,“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什么呢?小小的車載導航也許能夠給我們答案。
從車載導航紛爭說起
顧名思義,“互聯網造車”,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互聯”?,F在,提到汽車上的互聯,人們想到最多的應該就是車載導航了;而在汽車真正成為移動終端的未來,我們依舊要依靠LBS(基于位置的服務)將團購、訂餐、打車、租車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串聯起來。
可見,互聯網造車風云再起之際,地圖供應商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國內地圖商在近兩年的時間內默默開始了勢力的重新劃分,呈現出高德和百度雙雄鼎立,各有側重之勢。
格局的重新劃分源自兩年前,2014年2月高德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逐漸退回此前優勢的LBS陣線,專注導航與位置服務;百度則在2015年撤銷了一整個事業部,在持有大量用戶的基礎上,繼續發力地圖O2O。
此消彼長,在高德和百度幾乎平分天下之際,一個曾經在導航市場叱咤風云的企業,卻漸漸走出人們的視線,就是四維圖新。
大約3年前,四維圖新和高德地圖幾乎壟斷國內導航地圖市場:不管在車載地圖、互聯網地圖還是移動互聯網領域,兩家企業地圖數據產品和市場占有率都在90%以上。當時,上汽集團和寶馬都是四維圖新的大客戶,但如今都已經或即將更換新的合作伙伴。
究其原因,就在互聯網和汽車的關系愈發緊密之際,國內的智能導航系統也有了質的飛躍,加速更新換代的推出了比以往更加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應用。而早早進駐中國市場的四維圖新卻在用戶端毫無作為,其品牌影響力仍局限于B2B/B2G的垂直專業領域。
盡管后來四維圖新幡然醒悟,推出了路況和導航應用程序,但為時已晚。由于缺乏面向客戶端的設計意識,產品信息描述不清晰,軟件本身存在交互邏輯等眾多問題,這款應用程序嚴重缺乏存在感,在市場上幾乎沒有激起什么水花。
從幕后到臺前的轉型不利之后,四維圖新隔山打牛的B2B2C模式的限制性也逐漸顯然。沒有直接接觸用戶,就意味著缺乏用戶數據,無法決定和改善用戶體驗。而在車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汽車行業客戶希望供應商能夠幫助提升用戶體驗,四維圖新已不再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什么?
車載導航行業兩年內的重新洗牌已經向我們表明,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信息飛速傳播的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核心的企業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成也用戶、敗也用戶,企業應始終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商業的每一個環節。
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互聯網思維”,盡管這個詞已經讓人們聽到想吐的,盡管這個詞沒有標準定義,但大家的普遍共識是互聯網思維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
用戶越多,表明競爭力越強,而且是強者愈強,贏者通吃。營銷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在某家企業準備投放廣告時,領導讓參會的所有人打開手機,哪個APP的總數量多,就投放哪家。可見,在一切經濟活動都開始轉移到移動互聯網上之際,為了不被淘汰出局,精明的企業以及企業家都正在緊隨手機客戶端。
在看不見摸不著的互聯網世界,人們喜歡談論一些虛無的詞匯,但在這個不可逆的大潮流中,企業也可以實實在在的抓住最重要的東西——“用戶”。比如,樂視總裁賈躍亭每次演講必談“生態”,能充分理解這個詞的消費者可能并不多,但至少他傳達除了這樣一個信息:作為提供服務的一方,我們已經先消費者一步考慮到了更多問題。
大多數道理都是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今,已經失去“思維”的四維,在缺少用戶的情況下只能眼睜睜的失去客戶,不得不靠賣地圖為生。而在沒有用戶為基礎的現實下,四維圖新的車聯網產品也開始顯現出缺陷和發展瓶頸,拋開繁復的專業術語,就是沒有做到“不可替代”。在缺乏核心優勢的前提下,四維圖新在車聯網領域的未來同樣充滿變數。
可見,無論是互聯網造車,還是只是作為其中一個環節的地圖商,再虛無發散的概念都要“以人為本”,其產品與思維都不能與時代脫節。地圖行業在兩年時間內可以重新洗牌,在這個最不缺少奇跡的互聯網中,造車的“大躍進運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