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作物分子生態實驗室里,兩名身著白大褂的博士生正在認真地做實驗。“你的PH值調得太高了。”女生輕聲說。男生應和著,重新滴入試劑忙活起來(如圖)。這樣的場景,你或許會想象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戰友”,而實際上,他們是一對領證不到3個月的新婚夫妻,并將于下月參加市總工會主辦的新福州人集體婚禮,雙博士也成為集體婚禮自開辦以來學歷最高的一對新人。
新郎董萌來自山東濱州,新娘鄭秀娟來自本省三明,今年都是29歲。他們愛情的緣起,就在學校的實驗室里。“我們碩士研究生是同一屆,都在福建農大讀的,雖然專業不同,但有時候會共用實驗室。就在這時,我認識了她,偷偷喜歡上了她,身邊的朋友也想撮合我倆,但那時雙方的工作都不明朗,未來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只好把好感埋在心底。直到我去上海工作,才發現真的很想她,于是通過舍友要到了她的電話。” 董萌說。
2013年,兩人碩士畢業,董萌在上海中科院工作,鄭秀娟難舍故土和家人,選擇了留校。“2013年底,接到他打來的第一個電話,我并沒有很意外,因為我以前也留意過他呀,他的性格很溫和,和我很搭。”于是,你情我愿,雙方很快確定了戀愛關系。
愛情之火一旦燃起,就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每天中午、晚上各一個電話是必不可少的。每隔兩個月,董萌還會千里迢迢坐火車趕來會意中人,雖然相處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天多,但那已經讓他們感到足夠幸福。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我考上福建農大博士,我們才真正實現了朝朝暮暮。”董萌說,異地戀很辛苦,但也很甜蜜。正是有了這段異地經歷,讓他們更加珍視彼此。為了陪女友,2014年他把全年僅有的5天休假連起來休,加上兩個周末,他們在農大校園膩了整整9天,“那是我們戀愛以來呆一起最長的一次,一起逛超市,買菜做飯、逛公園,覺得時間都不夠用,就想能天天在一起就好了。這也成了我考博回來的動力。”
“好難得在一起那么久,就沒去哪里旅游嗎?”記者笑著提問。新娘的回答不改學霸本色,“我比他早一年考博成功,那時我課業很忙啊,他休假那幾天還來實驗室幫我做實驗呢。”
如果問兩個學霸相愛會是怎么樣?董萌和鄭秀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回答,他們既有志同道合的相互扶持,更有柴米油鹽的平凡幸福。他們一天10多小時扎在實驗室,一個研究怎么用菌肥替代化肥種植甘蔗,一個研究如何提高植物抗病性,成天不是做實驗就是寫論文,聽起來枯燥的日子卻在相愛之人的用心經營下,變得多姿多彩。“我們在學校里租了房子,早餐和午餐自己做,晚上在食堂吃完就去各自的實驗室,然后一起回家。周末就買點肉和魚,我下廚他打下手。雞肉燉土豆、酸菜魚、魚頭豆腐都是我拿手的,他可愛吃了。”新娘驕傲地說。
談起未來的打算,董萌說,福州是個好地方,空氣好、水質好、綠化好,最理想的工作就是畢業后留校,這也是鄭秀娟的期盼。“不行的話,就去農科院,或者去生物醫藥企業搞研發。總之,我們在福州呆定了。”新娘還悄悄地對記者說:“我老公是獨生子,當時在機會更多的上海工作,為了和我在一起放棄了很多,我要好好珍惜他。以后有條件就把公婆接來福州和我們一起生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