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從什么時候“裸婚”開始悄悄流行,這種不買房、不買車、不辦婚禮甚至沒有婚戒、直接領證結婚的方式,是經濟壓力下無奈的選擇,還是現代年輕人對婚姻自由、獨立的追求?選擇裸婚,這種顛覆傳統的方式,又需要有怎樣的心理準備?
事件回放一
80后的小茹給同事們發喜糖的時候,所有人都很驚訝,她向大家解釋:“我裸婚了。你們連紅包都省了!”畢業后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小茹和男友的月收入加在一起有6000多元。除了每月房租和生活日常開支外,還要貼補雙方在老家的父母。兩人商量后決定“裸婚”——沒車沒房沒鉆戒,不辦婚禮、不度蜜月,只花九元錢去婚姻登記處辦一張結婚證。私底下,小茹告訴閨蜜,自己也想要浪漫的婚禮,希望有一套新房。可是房價那么高,裸婚也是無奈的選擇。
事件回放二
結婚2年的丹丹很后悔自己當初的裸婚。她說:“我們僅花了9元(婚姻登記費用)結束了單身生活。老公家境不好,我能理解,也愿意和他一起打拼。可是,婆婆對我這個輕而易舉得來的媳婦,沒有一絲的好感,對外人說我配不上她兒子,沒花錢就娶到手了。如果一切都能重來,我不愿意裸婚。”
選擇裸婚并不容易
小茹的心態和最后的選擇,是在裸婚一族中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他們選擇裸婚,其實是因個人經濟能力不足而又必須結婚的無奈之舉。劉勇分析說,除了我們該肯定年輕人在這個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獨立意識的增強外,更應該看到當結婚成本的不斷提升,年輕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承擔起結婚的費用,看著周圍的人紛紛成家、房價的漲幅遠遠超過了個人收入的漲幅時,未婚戀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甚至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為了降低這種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困擾,他們采取補償機制的心理防御方法,即通過選擇其他能結婚的方法——比如裸婚——來彌補不能成功結婚的事實。
其實,要做出裸婚的決定并不容易。有網站曾經做過調查,在參與者中,贊同裸婚的男性占了7成,而贊同裸婚的女性不到3成。雖然不是權威機構的調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不同的心理。孫嘉儀表示:“結婚不僅是自己的事,同時是兩家人的事,甚至是跟周圍相關的人共同的事。對于女性來說,選擇裸婚需要更大的勇氣。比起男人,她們更缺乏安全感,而物質基礎、經濟保障、愛的承諾等等對安全感缺失的人來說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婚姻的唯一性是根深蒂固的。女性比男性更注重這人生中的“唯一”。劉勇指出,女性會在結婚時提出各種各樣的條件,這是她追求婚姻的安全感的表現形式之一,因為她們認為——一個男人能將自己的財產都拿出來給自己,可以證明他對于她的重視。此外,婚禮的形式則是滿足人的社會性需求,比如隆重的婚禮等于昭告天下:“我結婚了。”
省略的不是婚姻而是形式
“裸婚”對于男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孫嘉儀說:“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來訪者,他非常有‘財’,每一次戀愛都會擔心對方是愛他呢還是更愛他的財富。還曾有個家境比較貧寒的男性告訴我,他第一次去女方家里拜見父母時什么都不帶,他覺得這樣才證明自己是有魅力的,他的女朋友是多么愛他。”
劉勇卻指出:“如果沒有太多的經濟壓力,絕大多數男性還是不會接受裸婚的。誰不愿意給自己的妻子一個風光體面的婚禮作為一生的美好回憶呢?推崇者主要是覺得現在結婚所涉及的費用超過了可以承擔的范圍,而裸婚可以將省下的費用用在婚后的共同生活中,能避免因結婚經濟透支所帶來的壓力。當然,也應該提防某些人鉆了這種結婚模式的空子,草率地決定自己的婚姻,出現閃婚、閃離等現象。”
從歷史發展的視角看婚姻家庭,男性更關注的不是婚姻的形式,而是婚姻所帶來的血脈的傳承。裸婚只是婚姻儀式的“裸”,而不是婚姻的“裸”。所以關鍵點在于這個儀式的地位問題。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新婚是人生四大樂事之首,一方面可被視為對于家庭的重視,另一方面,結婚儀式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男性對于家庭的概念是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婚后男人變得懂得忍耐、謙讓、包容和改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