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式戀愛一直是精神戀愛的同義語。小時候不知道它的來源,后來才知道柏拉圖最初是在講同性之間的愛情:在古希臘,同性之愛一度是社會的普遍實踐,每一位少年都會有一個成年男子做他的導師,傳授格斗技能,文化知識,同時是他的性伴,這男子被稱為“愛者”,少年被稱為“被愛者”。柏拉圖式愛情后來被演繹為精神戀愛的話語,其實是對愛者的規勸,勸他們在愛少年的時候,將更多的關注投向少年的精神成長,而不要過多沉溺于肉體的欲望。
不管柏拉圖的原意是什么,精神戀愛的概念就這樣擴散開來,傳承下來,成為一個美好的人類實踐。在愛情的千姿百態當中,精神戀愛這樣一朵奇葩也偶有發生,迎風怒放。
精神戀愛的發生往往是因為愛情在肉體上無法實現。或者由于地理原因,或者由于身體條件,或者由于性別年齡等諸多因素,愛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只好轉向精神。而正是由于其純精神非物質的性質,這愛顯得更加純凈,更加純粹,更加自由奔放,更富于詩意。
并不是說,摻雜了肉體欲望的愛就不純凈,不美好,應當說,當愛情發生時,靈與肉的結合才是圓滿的。精神之愛其實是一種殘缺之愛,是一種遺憾之愛。但是,也正因為其殘缺和遺憾,而顯得更加凄美,更加自由。靈肉結合之愛像薛寶釵,標致,圓熟;精神之愛像林黛玉,驚艷,有病態之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