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研究院前段時間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6)》顯示,中國淘寶村數量首次突破1000大關,達到1311個,并創造了超過84萬個就業崗位。報告稱,淘寶村已經成為中國農村經濟轉型的重要新引擎。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共有行政村約60多萬個。兩組數據對比之下,淘寶村能否像“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而這一被喻為“信息時代的小崗村”的時代產物,到底給我國農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它的發展還遇到哪些問題?
從無到有
淘寶村燃起“星星之火”
淘寶村,顧名思義就是“網店村”,是近年來在中國農村自然形成的新經濟現象。阿里研究院對淘寶村的界定是,大量網商聚集,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村活躍網店數量達到100家以上,或活躍網店數量達到當地家庭戶數的10%以上。
位于浙江義烏的青巖劉村是淘寶村的典型。這個被譽為“中國網店第一村”的地方,已不再是傳統印象中農村的模樣:走在創業大街上,兩旁是各種與電商有關的門店,孵化中心、創業咖啡館、體驗館……年輕人走進走出,交談的關鍵詞總是三句話離不開“電商”“創業”“互聯網”。據介紹,這里幾乎每一棟5層高的新式農民房里都能找到淘寶店。
青巖劉村現有居民1700多人,但從事電商行業的人口超過1萬余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聚集在這里,經營著2800多家網店,年成交額達數十億元。但是,隨著淘寶網等電子商務逐步走向規范、成熟,賣家流動性越來越大,當年“網店開一家賺一家”的情形一去不復返。
“淘寶村是一個創業、就業的平臺。”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說,我們看到有更多的外地人、外鄉人、城里人加入到淘寶村,淘寶村依托原有產業,基于鄉村企業,發揮產業聯合作用。
不少人將淘寶村比喻為“信息時代的小崗村”。有專家認為,電子商務的營銷模式真正解決了束縛農產品、手工產品的桎梏,是對第一產業更深層次的“解放”。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電子商務是一個全新的農村振興模式,而這種模式能否走遠,還需進一步觀察。
帶動致富
電商扶貧的新實踐
淘寶村在消除貧困方面的價值越發顯著。在全國國家級貧困縣發現的淘寶村數量,由去年的10個增至今年的18個,其中平鄉10個、曲陽和鎮平各2個、安圖、鶴慶、南康和鄖西各1個。一大批網商通過電商創業,增加收入,擺脫貧困。
山東菏澤市曹縣是省級貧困縣,由于缺少支柱性產業,當地扶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2009年以來,以曹縣大集鎮為源頭,當地興起了演出服飾網銷產業,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巨大的市場。2016年,曹縣網商開通網店2萬余個,電商銷售額近25億元,直接帶動40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
“在未來五年里,我們通過‘互聯網+’可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社會轉型、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在對農民增收和脫貧方面,“互聯網+”可以有一些主體作用。而且通過大數據手段可以更準確找出扶貧對象,進行精準扶貧,對農業的創業項目選擇也可以分析。
淘寶村的發展也引發了一些國際上的關注。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說:“數字技術確實改變了生活,我們看到一些弱勢群體也納入了數字體系。中國淘寶村給其他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消貧減貧,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經驗借鑒。”
宋洪遠說,要促進農村社會的轉型,就是要把農村與城市的發展融合起來,互聯網有融合性、包容性,這樣我們就能夠形成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良好新格局。
轉型路口
農村電商痛點不少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淘寶村的發展在經歷簡單的形式復制與大規模擴張后,已到了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多位專家認為,同質化嚴重、質量標準認證難、人才匱乏、供應鏈體系不成熟等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因素。
對此,浙江省桐廬縣隴西村的村淘服務站的店長王明強有深刻的感受,“做村淘三年了,在這過程中不斷遇到新問題,有時候銷量一高,貨源難保證,還會遇到幫村民賣雞蛋、大米等農產品時因沒有認證遭到消費者投訴。而且農貨就那么幾種,同質化多,競爭就更大了。”
正如王明強所言,店鋪在數量上的增多對于淘寶村的發展并不一定是好事。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教授劉鷹認為,淘寶村不應該為賣東西而賣東西,如果一味地打價格戰,不求創新,不可能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淘寶村生態體系。
人才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鄉村事業部總經理孫利軍表示,農村要提高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就需要提升創業環境,包括基礎設施、金融環境、物流環境等,有了這些基礎設施,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回來。
責任編輯:金林舒
- 漳州北斗村和百花村入選2016年全國“淘寶村”2016-11-02
- 泉州市共有68個淘寶村 數量位居福建省第一2016-10-31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超市“無人”的代價:少了售貨員,多了些什么2017-07-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