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高曉松說,自己是堅定的無房主義者,從小被母親教育,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財產困住。所以他與妹妹各自走遍世界,都不買房,覺得日子很幸福。
又列舉說,美國人平均31歲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人37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都是租房。對比中國年輕人,高曉松認為,大家購買的其實是內心深處的“安全感”。
馬瑞第一次看到高曉松這篇被互聯網命名為《詩和遠方》的文章,深受感動,覺得終于有人跟自己想一塊兒去了。盡管她很清楚,高曉松談詩和遠方的背景是他已實現財務自由,可憑一己之力輕松買房,而自己并不是。
2013年大學畢業后,馬瑞來到深圳,在一家建筑設計集團擔任品牌推廣。3年內,她對房價上漲的直接體會來源于房租。她在深圳租下的第一套房,每月1500元包水電。現在,同樣的房子,不包水電,要2000多元。
不過,在她眼中,變化的只是數字。
她不認為自己的生活受到日漸上漲的房價影響,但也見證了房價如何改變身邊人。和她差不多年紀的朋友,已有人開始談婚論嫁,有的索性辭職,離開深圳,回老家買房、結婚。仿佛人生是被設定好的程序,買房是結婚的必要條件。
年紀大一些的同事,早些年在深圳龍華區買房。那里曾是深圳的關外,被一道關口隔開,環境與制度都不如關內。2015年,二線關拆除,房價上漲,同事開心極了?!坝X得自己很有錢,但其實都是賬面上的,那個房子,根本就有價無市?!瘪R瑞說。關外房價不穩定,但凡下降,同事很沮喪,仿佛因此損失了幾百萬,盡管那幾百萬從未到手過。
深圳房價的變化也牽動著丁叮遠在廣西的父母。
2015年1月,丁叮進入深圳一家報社實習。這一年是深圳房價快速上漲的起點。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價為26538元每平方米,一年后,這一數據變為4萬元每平方米。
拐點之一是2015年3月30日頒布的房產新政。當時,丁叮所在的報社報道了福田區一處樓盤在一個月內發生的變化:小區業主發現,房價一天一個價,很快從650萬漲到750萬,甚至有喊價800萬、1000萬的。文章形容“這種情形,業主們都感到心驚”。
“
與高房價對應的,是這座城市遍地的年輕人。QQ大數據發布的《全國城市年輕指數報告》中,深圳年輕指數高達89,位居榜首。2016年上半年,媒體報道,深圳二手房買賣中,90后買家占比近十分之一,這被視為深圳年輕人提前入市、置業群體年輕化的表現。
”
對丁叮而言,“買房”這件事是被突然推到眼前的。
推動者是她的父母。丁叮父母是上世紀9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后,雙雙返回廣西老家的地級市,擔任教師。盡管相隔數千里,關于高房價的討論仍攪擾著生活在小城中的父母。
父親丁海文認為,衣食住行中,住房最難保障,憑女兒一己之力,買房之事遙遙無期,作為父母,該盡力幫助。
2016年8月中旬,丁海文與妻子請了近一周假到深圳探望女兒。順道到東莞的學生家做客時,夫妻倆注意到周邊一處新開發的小區,基礎設施不錯,旁邊有通往深圳的高速公路。
在深圳工作,到惠州、東莞等周邊城市購房,對2016年的深圳人并不稀奇。近幾年,東莞、惠州銷售的新房約70%是被深圳人搶購的。兩地房價相對便宜,且交通便利。
回到深圳,丁海文向丁叮暗示,對當天了解到的樓盤非常滿意,家里可以為女兒在那里買一套房。
沒有房子,深圳一樣可以是家
如果丁叮同意在東莞買房,丁海文準備賣掉老家的一套房子給女兒當首付。
丁叮關于“房子就是家”的認知,也是因為老家的房子而改變的。
那是在上初中時的一個夜晚,她與父母居住在老家一處臨水的房子里。夜里,一家三口外出散步,丁海文指著路邊一棟樓對丁叮說:“那是我們以后的家?!?/p>
丁叮問:“哪層呀?”
丁海文回答:“都是?!?/p>
那一刻,丁叮突然明白,房子不單指住的地方,它還可以是資產。
不過,丁叮當時并不覺得房子是稀罕物。在老家,她從沒聽說過誰家沒有房子,或者誰需要租房住。直到上了高中,她到柳州念書,看見四處工地里,建完沒建完的樓盤外都掛著橫幅、標著售價,新聞中也開始出現“樓市”字眼,她才意識到“房子原來這么貴”。
丁叮是獨生女,父母從小教育她“不要靠男生”。但有一點令她困惑,父母似乎認為,不能靠男生,就只能靠父母了。
畢業一年后,丁叮離開報社,跳槽到一家新媒體公司,半年后又從新媒體公司辭職,重新找工作。在找到現在的工作前,丁叮去北京參加過一場面試。去北京的錢是父母給的,女兒頻繁換工作讓丁海文夫婦很擔憂。在他們20多年的從業生涯中,夫妻倆分別只換過一次工作,“穩定才是工作的必要屬性”。
丁海文想讓女兒回廣西。一旦回來,房子與車子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丁叮不愿意。她的一位朋友在廣州工作一年后,聽從父母建議回南寧發展。在父母幫助下,朋友很快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兩個月后,她找丁叮訴苦——無法適應家鄉人際關系的轉變,也割舍不下廣州的男朋友。
丁叮不覺得換工作是件大事,更不愿意輕易回老家。某種程度上,這緣于她對深圳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一方面是因為落戶順利,二來這座城市年輕、包容。
2016年10月,她在北京、上海各找了一圈工作,有過對比,決定重返深圳。當她問一家之前面試過的深圳公司是否要她時,對方說了句:“隨時歡迎。”
“深圳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隨時歡迎’?!倍《8嬖V《博客天下》。
馬瑞有同樣的感受。她清楚記得,3年前,第一次到深圳時,她對同事們流露出的對深圳莫名的熱愛非常不解。當部門領導問她最喜歡哪座城市時,她的回答是家鄉西安,對于深圳,她“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不討厭”。
3年后。“你說我這是真愛嗎?沒有。但就是挺喜歡的?!瘪R瑞說。這種喜歡在她每次回家或者出差后特別強烈。從異地返深,飛機落地深圳的那一刻,馬瑞會由衷地覺得“深圳真好”,城市干干凈凈,天空藍藍的,連出租車司機的態度都格外好。
這是一座2000萬人口里有1400萬都是租客的城市。有媒體將深圳人分為兩類:少數房東與大多數房客。丁叮與馬瑞屬于后者。事實上,房租占馬瑞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她買不起房,不久前卻成為這座城市某種新型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之一。
起因是她改造了自己的出租屋,以使其更像自己的“家”。她用地板革重新鋪了地板,讓自己可以在回家時心安理得地“退化”成爬行動物,用紙張和布料改變房東留下的桌子、柜子與沙發原貌,又購買了暖光燈和燈帶,取代原本的冷光燈,并為房門重新上漆。
?馬瑞(右)花5000塊錢,將出租屋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改造出租屋的過程被她發表在所在公司的微信公眾號上。很快,帖子被大量轉載,標題通常是這樣的:“深圳90后女孩爆改出租屋”、“當你還在出租屋‘茍且’,90后深圳女孩已經改造出了‘詩和遠方’”。
“‘爆改’?我覺得很夸張?!瘪R瑞對《博客天下》說,她所做的不過是將出租屋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收拾收拾”,做點軟裝罷了,自己既非專業的室內設計師,更未曾對房子進行天翻地覆的改動。
這件事引發的熱度超出她的意料,她被邀請到公開場合進行改造出租屋的分享。接收到的輿論主要分兩撥,一撥屬于“羨慕派”,覺得她特別了不起;一撥分析,這番折騰,房東勢必要漲房租,況且放這么多東西,空間難以打掃。還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有這筆錢改造還不如去買房。
其實,改造的費用不過5000元上下,而在她居住的福田區,最新的房屋成交均價是83930元一平方米。馬瑞推斷,后一撥人對生活品質沒有太高要求,前一撥人可能也有意改造居住環境,但缺乏時間或者懶得動手。
“這種事情就是你愿不愿意花時間在上面,有些人覺得湊合著住,有一張床睡覺就夠了,但我還是不想那么湊合,日子是自己過。”馬瑞注意到,在她的影響下,身邊有些朋友也開始動手改造出租屋。這讓她欣慰,因為這意味著更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居住環境,哪怕房子是租來的。
“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
馬瑞有個習慣,每年至少兩次,改變一下房間格局。
比如,把床從東邊挪向北邊,或者將桌子從窗臺邊移到墻角。這種改變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增加新鮮感,如旅行、健身一樣,刺激自己對生活的感知。
小時候在西安老家,她可以在墻上隨意畫畫,從不會因此受到家長責罵。那時她喜歡看電視節目《交換空間》,期期不落。節目中,兩個家庭要在48小時內,拿著定額資金,配合設計師為對方改造居住空間。
改變通常是天翻地覆的,看到被改造后的房子,房主們往往熱淚盈眶。電視機前,馬瑞跟著感動,對設計師們心生佩服,覺得他們富有智慧,能用自己的工作改變他人生活。
在改造自己的出租屋前,馬瑞下載了一個專門分享室內設計的App。她驚喜地發現,在這個App上,中國的年輕人正從過去模式化的裝修風格中脫離出來,開始注重自我審美的表達。
“
與此同時,一些類似“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式標題的文章突然流行開來。這次,改造居住環境的主角不是專業設計師,而是一個個出租屋里的年輕人。馬瑞用在社交軟件上看見的一句話來概括這種生活態度:“家就是你一回去就可以脫bra的地方?!?/p>
”
房子是可以給人安全感的。對馬瑞來說,這種“安全感”與占有它無關,而是它要呈現出你喜歡的樣子,要跟隨居住其中的人一天天變化。
當然,租房經歷并不總是愉快。馬瑞在深圳換過3次房。第一次租房時,她需與房東共享房子。與房東同居的麻煩隨著時間一點點暴露,房東限制她開空調的時間,要求她每晚睡前必須將Wi-Fi關掉。最后從房子里搬出來時,雙方的關系并不愉快。
即便在“寄人籬下”的束縛感達到巔峰時,馬瑞也從不覺得“租房”這件事本身有問題?!叭绻俏乙粋€人住的話,就沒那么麻煩,只要房東與租客保持合理距離,就沒什么問題。”馬瑞說。
?馬瑞認為,改造房子與旅游、健身一樣,能刺激自己對生活的感知
對買房這件事,她并不抵觸,但暫時不作太多考慮。一是買不起,二則“看不上”。
馬瑞小時候居住過的西安老家,屋子分前屋、中庭和后院,一條街上都是相熟的人,離家不遠處可以種菜。那樣的成長環境塑造了她對“家”的概念:家一定要見得著天光,有種滿花草的院落。
反觀現在的單元房,人們搭乘電梯上下,鄰居互不認識。大城市里,建筑面目統一,外表冰冷。既然無法擁有一處理想的房子,馬瑞不想把一輩子賺的錢花在一件自己并不真正認同的事物上。
丁叮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與馬瑞一致,至少現階段是。她不覺得房子是必需品,眼下,對她來說,事業上的進步是更迫切的事。她的另一重想法是,長大意味著要把一些關系撇清楚,其中包括父母與子女的財務關系,“我會給他們,但不輕易要他們的,除非很困難的時候”。
留下才是深圳人
身處2016年一波房價上漲中漲速最快、漲幅最高的城市,丁叮能明顯感受到房價對周遭帶來的改變。主要是人,不光是父母,還有身邊的同齡人、同事和其它長輩,所有人都在討論房價,大家擁有了一種共同的擔憂:如果現在不買房,以后就吃大虧了。
丁叮父母對房子的焦慮感在那次東莞之旅后異常強烈。盡管對“看房”一事毫無概念,2016年8月中旬的一個周末,為了緩解父母的焦慮,丁叮還是決定遵從父親的決定,去東莞看房。
她暫時不打算搬到東莞去,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搬動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她想通一件事,權且將買房作為家庭投資,父母付首付,自己償還貸款,將來把賣房的收益回報給他們。
在朋友的提醒下,丁叮給售房處打了電話,詢問售房處周末是否營業。接電話的售樓姑娘急匆匆地告訴她,售房處正常營業,但買房需提前認籌、搖號選房。在確認了丁叮的情況后,對方在微信上告訴她:“今天看不了,不用過來了。”
就這樣,丁叮的第一次購房經歷還沒開始就被宣告結束。
2017年的第一天,丁叮收到父親發來的微信。父親告訴她,家里在南寧買了房,正準備簽合同。
“簽吧!新年新居!”丁叮愉快地回復。
過去數月籠罩在她心頭的負罪感突然消失了。
過去這一年,馬瑞在不少新聞中讀到這樣的故事,小兩口把深圳的房子賣了,拿著這筆錢回老家豪購數套房,過上舒適的生活。她對這些新聞感覺寡淡,理由是在那些人在深圳能買得起房子的年頭,她還只是個毫無積蓄的學生,“只不過現在更買不起了而已”。
與其它一線城市相比,深圳有其特殊性。它的土地面積大致相當于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廣州的三分之一,住宅土地稀缺、適齡購房人群占比高等因素長期推動著房價的上漲。
在馬瑞的設想中,深圳未來或許會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樣,房子從“必需品”變為“奢侈品”,但大多數人的住房需求仍能得到滿足,因為在這座城市中,會出現大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與公租房。
這一切在她眼中不過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像老一輩人覺得一定要有存款,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存款,其實是一樣的,就只是生活方式在變而已”。
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正成為這座城市新的關口,不適應的人離開,適應的人留下來?!皝砹司褪巧钲谌恕钡墓俜綐苏Z,被民間調侃為“留下才是深圳人”。
馬瑞與丁叮都認為自己不太可能因為高房價離開深圳。
“那最可能因為什么離開?”
丁叮說:“也許別的地方有自己更想要的東西。”
而馬瑞給的答案是:“南方的蟑螂。”
(文中丁叮、丁海文為化名)
責任編輯:海凡
- 堪比香港電影!黑幫“大佬”婚宴,然后警察來了2017-11-13
- 世界十大游客訪問城市出爐 香港、深圳入圍前十2017-11-10
- 印度一女嬰慘遭虐待遺棄 警方:只因不是男孩2017-10-17
- 薛之謙回來了?薛之謙微信公眾號發文:10月16號深圳發新歌?2017-10-10
- 澳男子光天化日下偷走整座房子 并運到千里之外2017-09-19
- 澳大利亞推寶寶專屬按摩店 寶寶按摩一小時約445元2017-09-19
- 深圳發生槍擊傷人事件 警方迅速趕到現場將嫌疑男子控制2017-09-12
- 創新,深圳的靈魂(喜迎十九大)2017-09-11
- 深圳、上海等地共享單車投放“急剎車”2017-08-26
- 父母選童書太糾結? 不如主動問問孩子想讀什么2017-08-24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阿里速度!天貓雙11銷售額又創新紀錄!華爾街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