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米又火了,但這樣的火不一定是雷軍想要的。
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僅有約4000萬臺,國內市場份額滑落至第五,降幅高達36%,被華為、OPPO、VIVO、蘋果等一眾品牌集體超越。
而去年的這個時候,小米還在與華為喋喋不休地爭論“到底誰是國內手機銷量第一”。
還有,日前雷軍公布小米2017年目標,“實現銷售額超1000億元”,亦引發網友關注,被諷刺為“放衛星”。
這幾天,雷軍依舊“雷語”不斷:“華為的成功有小米的貢獻”,“華為骨子里不具有互聯網思維”,“不管你們認不認同,我就是要一條路干到黑”……
我發現,和三年前人們異口同聲地稱贊不同,這一次,小米收獲的更多是質疑。
但我必須說,小米對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社會做出了貢獻,小米的最大貢獻,在于它為中國發起了一場“互聯網思維”啟蒙運動,啟蒙國人學會用互聯網的思維與視角,看待、認知、經營企業。
而且,雷軍提出的“極致”產品理念,亦對中國制造起到推升作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企業走的都是機海戰術,全面撒網,只要產品款式多,“總有一款適合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以說,小米的榮辱乃至生死,均系于互聯一網。
但是,擅長互聯網的雷軍,已有迷于互聯網之虞。雷軍說,“我擁有最強大的武器就是互聯網思維”,顯然,雷軍可以夸大了互聯網的價值。事實證明,這也是以“互聯網”自詡的公司共同的癥狀。
互聯網之于硬件,好比神經之于人體,神經固然重要,但神經不能替代人體本身。因此,互聯網與硬件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客體與主體的關系。2016年,聲浪較高的互聯網公司紛紛遭遇麻煩絕非偶然,無底線夸大客體價值,會讓互聯網公司陷入迷途。
互聯網思維的準確含義到底是什么?至今沒有人能說清楚。
事實上,即使“互聯網思維”的定義者雷軍,其前后解釋也不一致。比如,雷軍一方面說“專注”是互聯網思維的要義之一,一方面不斷進入新的領域,美其名曰“互聯網生態”。
而我們發現,國際互聯網巨頭鮮有中國互聯網企業類似的表述,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他們如何對硬件與技術孜孜不倦地創新。難道是他們錯了嗎?非也,是他們擺正了互聯網和硬件的位置而已。
雷軍說華為不具有互聯網思維,事實是,互聯網大廈的基石正是華為這類企業奠定的。
為什么2016年小米突然慢下來了?雷軍的解釋是小米不可能一直快下去。沒錯,問題是,為什么不是發生在2020年乃至更久的時間之后而是發生在今天?
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企業的快與慢也不是無緣無故的。而且必須看到,慢下來并非小米主動調整的結果,而是市場強加給了小米一個“慢”的結果。
顯然,小米出了問題。
但是,雷軍不這樣認為,他在2016年11月明確表示,“失敗者才需要反思,我不需要。”沒想到,小米墮落成了一家拒絕反省的公司,很多關心小米的人表示失望:這不是一個理性的態度。
還有,雷軍說所有人都勸他把小米產品賣貴,他很孤獨。
我不知道雷軍是否思考過兩個問題:一,為什么所有人都勸你把手機賣貴?他們的出發點是什么?二,為什么小米手機賣不貴?原因是什么?
在小米手機要不要賣貴這個問題上,我站在“所有人”一邊。海量的事實證明,廉價路線難以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難以贏得人們對品牌的尊重。
事實上,小米手機并非不想賣貴,而是賣不貴。一直以來的低價格策略,已經培養了公眾“小米就是廉價產品”的認知,一旦公眾形成這一印象認知,你想賣貴都不可能。高價向低價走易,低價向高價沖難,好比水往低處流易,往高處流難,是一個道理。
什么樣的品牌真正值得我們尊重?絕不是那些以廉價沖量的品牌,而是那些售價高還能銷量大的品牌,比如蘋果。
目前,小米在中高端手機的市場占有率,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將小米手機牢牢困死在2000元以下市場空間的,既有公眾對品牌認知層面的原因,也有小米產品自身的原因,我甚至認為后一點更多一些。
別人有的小米手機都有,但小米沒有屬于它自己的東西。小米手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創新,更缺乏重大產品創新,小米一直跳不出模仿者、跟進者、整合者的角色。
雷軍一直很想把小米打造成手機界的“無印良品”,但除了低價這一點相似,小米和無印良品實在沒有什么共性。
人們想到無印良品的時候,他想到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格調乃至文化理念,品牌的背后是豐厚的文化內涵;人們想到小米的時候,大多數想到的只是廉價和營銷,品牌內涵過于蒼白無力。
不是廉價的產品都可以改頭換面叫“無印良品”,在過去長達五年的時間里,小米都沒有給我們呈現出無印良品的品牌氣質。
全球只有一個無印良品,而小米式產品遍地都是,就看你會不會包裝。
我一直認為現在仍然這么認為,小米的成功絕不是產品與技術的成功,而是營銷推廣的成功,小米不僅沒有跳出“營銷主導型企業”的窠臼,甚至將互聯網營銷推向了極致。過,則不及。
回看過去幾年,雷軍一直沉湎于高性價比(實為廉價)帶來的小米產品銷量猛增的喜悅中,我們沒有看到他對盛世危機的憂慮,更沒有看到他為小米品牌再造做出什么。
過去五年,雷軍有意無意地犯下了兩個疏忽(姑且不稱之為“錯誤”吧):一是沒有趁小米形勢大好的時候,將小米從營銷主導型企業往技術主導型企業(我們俗稱的“科技型企業”)方向轉型;二是沒有及時對小米品牌實施形象提升,而是任由其在廉價的路上一直滑行。
營銷主導型企業的顯著特征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動,因為缺乏支撐企業持續向前的動力——產品與技術。小米、樂視是這類企業的典型。
技術主導型企業剛好相反,前期跑得慢后期跑得快,因為它前期埋頭于技術攻關,一旦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則企業很容易獲得后續支撐力。華為是這類企業的典型。
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企業對營銷主導型模式情有獨鐘?因為這類企業對短期利益的追求過于強烈,企業領導人境界不夠高;還有就是信奉“天下功夫無快不破”,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內在成長規律,你必須尊重這個內在規律,揠苗助長只會讓苗死得更快。
我們經常看到企業一年甚或半年發布一款極具創新性(甚至有企業不惜使用“革命性”、“顛覆性”這類令人咂舌的形容詞)產品,如果我們五年、十年之后回頭看它們推出的所謂“創新”性產品,你會發現竟然沒有一款產品沉淀在你腦子里,其技術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企業實現重大創新。
基礎技術、原創技術、重大技術,沒有十年二十年的艱苦攻關很難出成果。為什么中國企業鮮有革命性產品問世?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人普遍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意志,我們總幻想著今天投入明天就有收獲,焦急的心態不可能出重大創新。我為什么一直對華為抱持敬重的心態?在我看來華為是中國極少數具備國際企業思維的中國企業,任正非“28年只進攻一個城墻口”的精神意志,大多數中國企業家都不具備。
今天,在經歷了差不多長達十年的互聯網崇拜之后,互聯網熱潮終于顯現出退潮的跡象。樂視引入168億元戰略投資卻拉不出一個漲停板,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
于是問題來了:如果互聯網的風停下來,當年那些借助風勢飛起來的豬怎么辦?這是我擔心2017年有可能是樂視、小米“本命年”的原因。
目前,互聯網可用來傳播的話語資源已被廠家挖掘殆盡,除“農村電商”之外互聯網可以拿來炒作的話題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公眾對互聯網的興趣正在逐步從互聯網向“硬件”、“實體經濟”、“工業4.0”、“中國制造”轉移。遺憾的是,對此互聯網精英們對此并無覺察。有心人已經發現,2017年以來,媒體關于樂視和小米的報道,明顯少了很多。
還有來自政府層面的因素也將影響人們的判斷,主流國家都在將發展實體經濟與制造作為未來發力重點,美國如此,中國亦如此,而德國、日本一直如此。
當雷軍替華為擔心的時候,我建議他不妨多替自己想一想,如何突破小米成長乏力的困局?我的建議是:向科技型企業轉型。這是小米唯一正確的選擇。
責任編輯:金林舒
- 小米槍戰安全區刷到海里怎么辦?掉到海里解決方法!2017-11-14
-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福建)全國率先通過考核2017-11-10
- 雷軍微博曬國宴菜單網友問能否打包 雷軍回復:菜單可以帶走2017-11-10
- 臺媒:企業家峰會為兩岸關系開啟機會之窗2017-11-08
- 小米董事長雷軍給錢不到位?吳亦凡生日和他合照面全程無表情2017-11-06
- 工信部:將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工業互聯網建設2017-11-03
- 賴清德重申“修法”兼顧勞資權益 “綠委”酸:太理想2017-10-31
- 小米MIX2亮屏對比iPhone X 原來可以這么比2017-10-31
- 神鋼丑聞讓日本制造“失神” 東窗事發還公然抵賴2017-10-29
- 臺灣前十大企業風險結果出爐 競爭加劇位居首位2017-10-27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阿里速度!天貓雙11銷售額又創新紀錄!華爾街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