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不好做”“不虧就不錯了”“快堅持不下去了”……這兩年,許多中小企業主都憂心忡忡。主動轉型等于找死,繼續觀望不轉型就是等死,仿佛無論怎么做都是錯的。
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美國工業互聯網,其實不僅是中小企業主焦慮,連國家都在尋找出路,但是企業要怎樣把這些大戰略,轉變成自己的小錦囊?
雖然當下的趨勢依舊不太好,但是總有企業能夠逆勢上揚,亟待轉型的中小企業應該向德國工業4.0學習什么?面對種種困惑,小巴采訪了幾位大頭,來聽聽他們的看法。
劉潤 潤米咨詢董事長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 互聯網轉型專家
“短期看,中小企業必須建立核心技術”
今天,中國的制造業是個胖子,體制不強,是虛胖,從產品傳遞價值的角度看,產品定倍率虛高,而過去三四年互聯網在把定倍率往下打,并提高傳遞價值。
為什么過去有這么高的定倍率,傳遞價值不高,收入卻還比較繁榮?是因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隨便吃吃就能長胖。在全球化中扮演著低端制造這一環,以低廉的人工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流通領域的虛胖。
如今,制造業因流通領域變化受到很大挑戰,GDP下滑后需要減肥了。可以把德國工業4.0理解成一個強壯的人,而我們是虛胖,胖子怎么向壯漢學習?他們走到今天是因為健身、節制飲食、生活規律。
很多人試圖尋求短平快的靈丹妙藥,但并沒有這樣的靈丹妙藥。我們在某個時間段享受了人口紅利,紅利消失之后就得回歸本質,要下苦功學習人家成長的基本邏輯。
德國工業4.0為中高端制造業,追求極致的品質和設計,而這在過去的中國制造業中是不具備的,我們追求的是市場的規模、更大的量帶來更低的成本、對資源的消耗、對人力的充分使用。
所以我認為中國制造業要轉型,有以下幾點可以向德國學習:
?精神上,不以規模、排名、首富排行榜為目標,以客戶的高品質需求為目標;
?設計上,尊重設計、保護原創,使有創造力的企業脫穎而出;
?操作上,使用智能化機器人、柔性生產線、各種管理工具。
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足夠的決心和耐心。老一輩帶著中一輩甚至下一輩一起往前走,中間必然會有人掉隊,還將以掉隊一大片為代價。這時候,擁有全球化視野的企業成功的幾率會更大一些。
我建議,中小企業中短期看要建立起核心技術,長期看要建立品牌和影響力,這是一個艱難但美好的過程。企業不要貪大求全,未來的企業肯定是小而強,不是大而笨。
曾玉波 工業4.0先生 智造大講堂創始人 前海爾智能制造負責人
“工業4.0不僅僅是技術,是全方位變革”
人們很容易把工業4.0理解為只是技術創新,然而必須關注由此帶來其他方面的變革。
例如,很多人認為定制化生產就是工業4.0,實際上“定制化”就是“制造即服務”的變革,然而我們要去思考“制造即服務”這個模式的前提,必須是有新的“連接用戶”的能力,有新的“打造好產品”的能力,還必須有一個“智能化的供應鏈”。
否則會看到一些“不成功的工業4.0案例”,有些企業忙于去連接用戶,卻沒有在打造好產品上和智能化的供應鏈上下功夫;有些企業想方設法用機器換人,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小企業在這一輪轉型中可以說是需求最迫切的群體,該如何去思考未來呢?可以去觀察大企業的戰略去學習趨勢和未來,從對于趨勢和未來的理解中去建立起自己的認知和判斷。
如果說從采取一些具體方案的角度上去思考,建議先尋找掃清眼前障礙的方案,例如提升當下的質量、效率的方案,然后再去考慮布局未來。
我本人也投身于“物聯網和智能化產品”領域,將服務于“傳統產品的智能化”以及“互聯網的物聯網化”。若去德國學習,我建議除了看“可以看得見”的機器、設備、產品,更應該去了解一些“看不見”的部分。
例如在德國有家公司專注于“連接器”的隱形冠軍,他們在德國的4000人中有500人從事制造工程技術、模具工程技術的工作,這個團隊還和市場、研發、供應鏈團隊有很有效的協同工作機制,從而打造出了“智能化的制造”。
王喜文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
“新工業時代,最重要的是標準變了”
前三次工業革命讓制造業的生產模式不斷進化,“工業4.0”則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對制造業的模式造成了轉變。它代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后是智能制造,是向效率更高、更精細化的未來制造發展,也對創新模式帶來了巨大改變。
在傳統制造業時代,標準決定著產品、決定著市場取向。正因為如此,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創新,無視信息時代的客戶需求的差異化,不再符合新的互聯網思維和未來制造業思維。
如何處理“創新”與“標準”的關系,如何優化創新模式?“工業4.0”中其實給出了一個答案。
“工業4.0”在分散的價值網絡上實現橫向互聯,并進行實時管理。從用戶下訂單開始,直到產品交貨物流,貫通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制造與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和生產能耗管理等信息系統,幫助工廠實現產品的短期上市、更高的生產靈活性和資產利用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可控的風險。
這樣一來,首先,用戶參與“研發”互動,提供更多的創新思路。其次,智能工廠通過互聯網網站接受個性化定制產品的生產訂單,通過Facebook、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工具征集合作生產設備或合作伙伴,從阿里巴巴平臺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成品交貨之后,系統自動通過網上支付進行銷售結算,形成跨領域的“行業支持”。
最后,技術成熟、產品定型之后才開始“標準化”。從而,使得制造業具備了更好的彈性和柔性,使得標準化與多樣化并存,形成“研發”+“行業支持”+“標準化”=“創新”模式,保障“大規模定制”等模式的實施,促成既能適應市場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又能享受大規模生產優點的目標達成。
責任編輯:金林舒
- 島內觀光政策轉彎南進 業者措手不及苦撐拼轉型2017-09-06
- 臺灣陷入系統性失靈 民主亂象愈演愈烈2017-08-24
- 專家在榕聚論成長型企業發展2017-08-22
- 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或將提高2017-06-23
- 廈企將獲超億減稅紅包 預計上萬戶企業受益2017-06-20
- 閩時尚消費行業 借“無現金”升級轉型2017-05-25
- 彩電產量降幅擴大向高端轉型2017-05-25
- 游戲收入首次超越硬件 索尼轉型收效明顯2017-05-02
- 成龍:尚未決定何時退休 未來會轉型2017-04-25
- 線下流量居然20倍于線上:電商要死了?2017-04-18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阿里速度!天貓雙11銷售額又創新紀錄!華爾街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