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一篇文章,一段講述,就能帶吃瓜群眾進入一個久違的歷史片段中。
幾位老戲骨的深情朗誦,幾位嘉賓回顧自己的平凡生活,幾名專家慢條斯理的探討著文字背后的歷史。沒有絢爛的舞臺背景,也沒有激烈的賽制,卻用這種云淡風輕,如潺潺流水般的節目節奏圈粉無數,收獲了幾乎一邊倒的好評。可是隨著這種文化類節目的爆火,讀娛君預測,一系列的模仿類節目正在紛至沓來的路上。
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節目新風向標
讀娛君將三檔節目都認認真真看了一遍,發現三檔節目皆算良心之作,也難怪會圈粉無數——從2017年開年以來,文化類節目似乎迎來了春天,從黑龍江電視臺推出的《見字如面》到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賽》,再到剛剛播出一期就大受好評的《朗讀者》。應該沒有哪一年文化類節目如此扎推的出現,居然還不讓人反感。難怪不少觀眾說,文化類節目的春天來了。
不少網友感慨,在各大電視臺拼明星、拼資源、拼資本、拼話題大做真人秀之時,不喧鬧、不炒作的文化類節目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
在豆瓣上,三檔節目的評分都達到了8.5分以上,這當中不排除評分人數偏少,導致分數虛高的因素,但從節目制作、節目嘉賓等方面來看,8分左右的評價還是實至名歸的。為此,讀娛君略微總結了一下文化類節目能成為電視節目新風向標的幾大特點。
1、打得一手懷舊牌
懷舊是人類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尤其中國人對“憶往昔”更有著復雜的情感體驗,書信這種已經逐漸消失的物件以及所承載的溝通方式,在這個信息時代,通過朗讀,喚起了當代人們心底的一些念想。
雖然現在人們很忙,但不少人還是追求情懷的,曾聽有人說,因為覺得網易云音樂播放音樂時的背景是個黑色膠片,看著頗具情懷,所以只用網易聽音樂。
2、平凡人生中的真性情
《見字如面》中,選取了不同人寫的信件,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等等。
有親情,有愛情,有山河,有國家。平日里看多了他們的作品,卻未曾想在他們的信件中能讀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來。能讓人在手寫書信已經悄然逝去的今天,還能重溫舊時光中歷史記憶。
而在《朗讀者》中,在嘉賓朗讀之前都會分享自己的故事,平平淡淡的,但這就是他們經歷的人生,會感念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會感動于父母子女之間割不斷的情誼,都是日常小事,卻打動了人心。
3、聲控福利 老戲骨加盟
近兩年來聲控大軍越來越龐大,尤其迷戀低音炮般的嗓音,從王凱、楊爍到幕后配音的邊江,憑借嗓子就收獲一眾粉絲。但未曾想到,當老戲骨出現在《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的舞臺上時,他們醇厚的嗓音卻也讓人深陷其中。
演話劇出身的濮存昕,老戲骨張國立、歸亞蕾,年過九旬的翻譯家許淵沖……聽慣了影視劇里動輒咆哮號哭的臺詞,這樣的朗讀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春天之后是什么?
雖然文化類節目收獲了一眾好評,但隱藏在其背后的問題卻不容忽視,春天之后是什么?是枝繁葉茂的夏天?還是無邊落葉蕭蕭下的秋天呢?
1、節目缺少創意 未來發展顯疲軟
先從《中國詩詞大會》說起,節目形式是一名選手在場上大答題,臺下有百人團進行答題。聽起來怎么有點像之前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的模式呢,除了從字、詞變成了詩句,好像別的都沒有怎么變。
而《見字如面》則是模仿英國的一檔節目《 Letters Live》(據稱是購買的版權),從2013年開始,這檔節目每年一次,請許多老戲骨在 Freemasons" Hall 為觀眾讀各時代的信件,國內將這檔節目翻譯為《見信如唔》。
在《 Letters Live》的官網上這樣寫道:用現場演繹來頌揚文學書信經久不衰的力量。而在這檔節目中最廣為流傳的一段視頻是卷福朗讀二戰時期塵封的情書。
卷福對于這檔節目曾經說過:
Letters Live活動讓我們停下腳步,去想象信件主人的生活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觀眾、朗誦者和信件作者在Letters Live之夜產生的交流聯系,讓人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啟迪人心的反映人類生存狀態的文物。它們像一扇扇窗戶,讓人窺見寫信人和收信人之間的愛、美麗、痛苦和幽默。
網上還有一個說法,近期剛播出第一期的《朗讀者》是抄襲《見字如面》的節目模式。不少網友跳出來為董卿打抱不平,說董卿一年前就開始加班加點的籌劃這檔節目,不可能是抄襲的。
不管兩者是誰抄襲誰,但不能否認的是模式如出一轍。兩檔備受好評的節目,卻用了同樣的節目方式,這比《花兒與少年》撞臉《花樣姐姐》還要尷尬。難道文化類節目就沒有其他方式來進行演繹了么?
不是比賽,就是讀書,或者訪談。在已經被真人秀亂哄哄吵了4年多后,這樣的文化類節目確實如“清流”一般,但當這種模式一直持續下去,是否還會如此備受追捧呢?
還記得十年前,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一直在學生中備受關注,因此也捧紅了一大批學者,易中天、于丹、紀連海、康震……時至今日,百家講壇依舊開壇授課,可靠這個節目走紅的學者卻幾乎沒有了。百家講壇似乎成為一個程序化的節目,不管受眾多少,它依舊在那里。
鳳凰衛視曾經推出過一檔名為《開卷八分鐘》的讀書節目,每周一到周五的時候都會介紹一本書。但2014年12月31日,這檔播出了7年多的節目停播了。
觀眾是有審美疲勞的,無論是百家講壇還是開卷八分鐘,其實都是很好的文化類節目,但當節目完全模式化后,就會丟掉很多受眾。這樣看來,如果文化類節目還是沿用老模式,沒有創新的話,那春天之后可能就是蕭瑟秋天了。
2、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韻味少了
在《見字如面》中,不少書信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但在聽嘉賓朗讀時,卻聽的是大白話,讓讀娛君著實摸不著頭腦。如“心稍有戚戚”,就直接翻譯成“我的心中有點難受。”意思是不錯,但寫信者當初字斟句酌的感受卻蕩然無存。甚至有些民國時期的信件都會被翻譯出來,真不敢想象,把魯迅的朝花夕拾翻譯成大白話,是否還能讀出魯迅那犀利的筆觸了。
為了讓更多人看得懂節目本無可厚非,但硬生生把一篇古人的書信用白話讀出來,其中的抑揚頓挫,韻律韻腳就都找不到了,就像好好一首五言絕句,非讓拿現代話解釋一遍,那還叫唐詩么?不如朗讀時還用文言文,讀完之后再翻譯一遍可好?
3、主持人、專家選擇應更謹慎
憑借《中國詩詞大會》再次走紅的董卿,被網友稱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見字如面》的主持人卻沒有這么好運,被成為這檔節目的一大敗筆。
不管是在串場,還是在與專家討論書信背后的歷史背景時,都稚嫩的如同小學生一樣。每當專家講到一個較為深刻的歷史問題時,主持人就像怕暴露自己短板一樣,生生的把話題轉走了。主持人掌控著這個節目的節奏,如此隨性的串場實在難以壓得住陣腳。雖然達不到董卿那般的才華,至少在專家討論時不要隨意打斷吧。
而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每期都會請兩位專家進行點評。自然每一位專家都學富五車,但有的專家適合高談闊論,有的專家適合埋頭搞學術。
讀娛君不得不說,康震應該就是特別適合上節目的專家了。不僅能對每首詩詞進行講解,還能和董卿文縐縐的打嘴仗,上演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但當節目中沒有康震時,坐鎮的專家就如同居于廟堂之上,只是就詩論詩,面對董卿的調侃完全不互動,總感覺董卿當時的內心是崩潰的。
3、曲高和寡受眾少
不管是在網絡上,還是在傳統紙媒上,對于《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都是一邊倒的好評。在讀娛君看來,這不過是媒體輿論的引導方向而已,不可否認,這三檔節目確實辦的不錯,但能達到所有媒體都交口稱贊的高度著實還需要畫個問號。
從前文中有關于豆瓣評分的截圖中可以看出,網上評分人數很少,《見字如面》評分人數最多,也不過將將過萬。而已播出完的《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分人數卻只有四千多人。在騰訊視頻中,《見字如面》的播出量為348萬余次,而其他隨便一檔真人秀的播出量都遠遠超過這檔口碑爆棚的節目。
雖然像《見字如面》節目已經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進行朗誦,但不少觀眾依舊會說,節目是不錯,但看完之后需要思考,不符合我下班之后什么都不想考慮,完全放空的狀態。有時候看真人秀哈哈大笑,也是緩解工作壓力的手段。
文化類的節目的收視率比不上傳統綜藝節目,地方衛視投資時就會有想法。但如果真的每個地方臺都做一款這樣的文化類節目,每當打開電視,臺臺都是講經說道,套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的節目套路,估計觀眾也會氣的摔遙控板。
所以,制作文化類節目別只模仿,套路化,多點新點子,別在一棵歪脖樹上吊著了。
責任編輯:金林舒
- 王者榮耀:國服第一達摩推薦出裝和套路!2技能很關鍵!2017-11-08
- 陳冠希《套路》復出、古天樂甘當綠葉網友:冠希哥拍什么都支持2017-10-11
- 陳冠希復出后首部電視劇套路任男一號,古天樂謝天華堪當配角2017-10-11
- 擇校補習陪讀 家長在教育利益化套路中苦苦掙扎2017-09-13
- 套路滿分!李易峰被粉絲反撩:你的臉上有東西2017-08-14
- 畢業季求職防騙提醒 找工作這些“套路”不能走2017-07-14
- 史上最套路妻子稱買房子需假離婚 丈夫凈身出戶后拒絕復婚2017-06-13
- 《朗讀者》迎來收官 老狼馮小剛余秀華暢談青春2017-05-06
- 打王者榮耀網戀 身高180+的大四帥哥竟被12歲小學生瘋狂套路2017-04-16
- 夾娃娃的套路,看完這篇再去玩!2017-04-07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阿里速度!天貓雙11銷售額又創新紀錄!華爾街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