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朱江)據自然資源部網站消息,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城市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情況通報》。通報顯示,近年來,全國城市區域集約用地水平逐年提高,建設用地總規模的增幅保持較低水平,城鄉用地內部結構持續優化,建設用地投入產出效益持續提升,經濟增長的用地消耗不斷下降,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趨勢初步扭轉。
為貫徹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狀況,切實提高城市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原國土資源部連續3年組織開展了城市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評價工作,現已形成包括2015年度區域初始評價、2016年度區域更新評價、2017年度區域更新評價在內的3輪評價成果,評價范圍覆蓋了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60余個城市。
通報稱,總體來看,2014~2016年度,參評城市國土開發強度從6.85%上升至7.02%,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從4665人/平方公里下降到4613人/平方公里,地均GDP由201.1萬元/公頃提高到 222.2萬元/公頃,地均固定資源投資由125萬元/公頃增長至152.3萬元/公頃,單位GDP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從11.1公頃/億元下降到9.07公頃/億元,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由1.2公頃/億元減少到0.8公頃/億元,集約用地水平逐年提高。
通報分析,近年來全國城市區域建設用地總規模的增幅保持較低水平,城鄉用地內部結構持續優化;建設用地投入產出效益持續提升,經濟增長的用地消耗不斷下降;不同城市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分化較為顯著。
與此同時,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趨勢初步扭轉。評價采用城鎮人口與城鎮工礦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即城鎮人口增長率與城鎮工礦用地增長率的比值)來衡量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差異。評價發現,2015年度彈性系數為1.2,系2010年以來人口城鎮化首次快于土地城鎮化,2016年度這一趨勢繼續延續,彈性系數進一步提升到1.3。這一數據表明,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趨勢得到初步扭轉,但不同區域仍存在較大差異。2016年度與2015年相比,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呈現上升趨勢,中部地區略降。
就下一步工作重點,通報指出,各地要堅決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總體要求,堅持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管理的核心任務之一,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供科學指引,促進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以評價工作為基礎,全面持續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體系。二是實施差別化政策引導,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促進人地和諧發展。三是探索建立城市節地評價動態更新長效工作機制,做好宣傳引導,擴大社會影響。四是積極探索節地評價成果共享應用和政策轉化,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解下達、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等相關工作中明確評價成果應用要求,切實發揮評價成果作用。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吉林長春、長白山等機場將新增多條航線2019-03-29
- 天黑不打烊旺了“夜間旅游”2019-03-29
- 泉州電商活躍 位列2018淘寶新增店鋪最多城市第六2019-03-14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北京銀行推400億“補血”計劃 城商行老大謀轉2019-03-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