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順豐旗下的社區生鮮超市品牌“順豐優選”將在全國多個城市關閉門店,其中包括上海、成都、青島、武漢等一二線城市。
針對這一消息,《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采訪順豐相關負責人,但對方始終沒有作出回應。
記者隨即實地走訪上海地區多家順豐優選門店發現,順豐優選的確正在進行清倉處理,位于中華路上的門店甚至已經大門緊閉,玻璃門上還打出了“商鋪出售”的廣告。
作為順豐商業板塊的重要一環,順豐優選寄托著順豐開拓新零售的希望。此前,順豐方面還對外公開回應,“這是進行戰略調整”。而今看來,從嘿客到順豐家,再到順豐優選,不斷蝶變之下,順豐的零售夢想或將折戟。
門店正在關停
4月10日,《國際金融報》記者來到位于靜安區泰興路上的順豐優選門店,發現玻璃門上貼著一行醒目的大字,“滿60減30”。門店內,左側的冷凍柜里已經空空蕩蕩,右側的貨架也顯得稀稀朗朗。
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我們這里已經沒什么貨了,只剩下一些酒水。”
“由于公司啟動戰略調整,門店即將關閉,目前正在進行打折清倉處理。”問及具體關店的時間,該工作人員表示,“也就這一兩天吧。”但他強調,線上還可以下單。
而在此之前,記者來到順豐優選中華路店,發現該門店已經大門緊鎖,正上方的招牌也已被拆卸,玻璃門上還貼出了“商鋪出售”的告示。
隔壁店鋪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順豐優選門店已經關門四五天了。
上述工作人員向記者粗略算了一筆經濟賬:這里房租一個月2萬多元,一年下來就接近30萬,再加上水電費和人工成本,一年至少需要四五十萬元。“生意不好做,成本又高,如果效益不好的話,自然只能關門了。”
事實上,根據順豐財報的相關數據,順豐優選確實一直處于虧損之中。2013年-2015年間,以順豐優選為核心業務的順豐商業板塊,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共計16.06億元。對于虧損原因,順豐方面解釋為“這是由于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2016年之后,順豐剝離了商業板塊,盈虧情況也從上市公司報表中剔除。
物流業資深分析師趙小敏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密集鋪設線下門店的確給順豐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壓力,加上從物流切入到商流的難度較大,所以順豐開始調整策略,關停部分門店,逐步退出華東、西南市場,將主要精力集中到華南和北京市場。
蝶變的新零售夢
作為快遞行業的龍頭老大,一直以來,順豐都懷有一個新零售的夢想。
物流專家丁威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電商或者說新零售直接切入到商流,在產業鏈各環節中,商業是快遞業的上游,對快遞業具有直接影響。對于順豐而言,不斷做大做強,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軍和拓展,是拉伸自己的服務鏈條,為自身不斷創造商業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2009年7月,順豐試水電商業務推出了“順豐E商圈”;2012年,“順豐優選”線上平臺問世;2014年5月,順豐線下門店“嘿客”正式在全國啟動,并且在短短4個月內,就在全國范圍開出了2000多家門店;2015年,“嘿客”更名為“順豐家”。但彼時,店內不提供實物商品,而是通過店內導購平臺線上下單,門店僅僅作為用戶自提取貨的渠道。
2016年9月,“順豐家”再次更名“順豐優選”,搖身一變成為線上生鮮平臺,同時加入了實體產品。
而在正式上線之后,順豐優選開啟了猛烈的擴張之路,并在當時創造了3個月內開店數百家的成績。2017年,順豐優選信誓旦旦地提出,計劃未來一年要達到4500家線下店,兩到三年內建立上萬家線下店。據統計,當時全國已有1600多個順豐優選社區店,遍布21個省份,重點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僅在北京就有60家。
丁威表示,順豐優選的冒進擴張與當時市場的激烈競爭態勢有關。與通達系快遞企業相比,順豐獨立于阿里系,缺乏上游的電商流量資源和訂單資源。順豐是以商務件為主,單件利潤較高,但它并不甘心放棄不斷增長的巨大電商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線上實物零售在社會消費品總額的比重由10.8%提升到了18.4%。“對順豐來說,趕上電商發展的列車至關重要,所以才會執著地嘗試切入到電商領域。”丁威稱。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物流行業專家楊達卿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早期由于順豐對快遞電商市場的疏遠,造成了順豐在電商賽道上落伍。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通達系和京東物流都勢必從消費品末端物流向產業供應鏈拓展,順豐如果不切入電商市場,或將錯失新物流業務的增量空間。而順豐過去與京東、阿里保持距離,使得順豐在一定程度上錯失了與頭部電商合作的佳機,因此不得不謀求自營電商,建立閉環生態圈。
定位偏差難維系
切入新零售領域之后,順豐延續了在物流領域的一貫打法——走高端市場路線。
業界有評論認為,順豐優選的門店更像一個高端進口商品店,其中進口商品超過70%,且以生鮮為主。
而在此期間,國內其他快遞企業也紛紛布局新零售業務。2015年,韻達速遞推出跨境電商平臺“優遞愛”;2016年,申通快遞斥資2億元推廣旗下便利店“巨賢百味”;2017年,圓通速遞推出生鮮便利店“媽媽菁選”;2018年,百世推出社區便利店“百世鄰里”。
進入2018年,各大互聯網巨頭開始加持生鮮超市品牌:阿里巴巴重推盒馬鮮生,騰訊系創辦超級物種,京東旗下創立7Fresh,互聯網企業開始通過線下圈定新的領地。
“僅靠物流優勢,不足以在生鮮新零售界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丁威表示,順豐優選與社區門口遍地的“夫妻老婆店”相比,在各方面都不具有親和力;但與盒馬鮮生、超級物種乃至和FamilyMart等連鎖便利店相比,又不具有標準化、品牌和品類上的優勢。競爭力不足,導致人流量不足,經營困難。
企查查數據顯示,深圳順豐商業有限公司是順豐優選的主要運營企業,注冊成立于2011年。2018年9月,順豐任命曾服務于屈臣氏、沃爾瑪等零售企業的全國珊擔任順豐商業CEO,而這已是順豐商業第7次更換CEO。
不斷換帥也令外界質疑順豐商業板塊的經營模式和人才實力。新零售領域觀察人士云陽子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順豐在物流、資金、資源等方面還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新零售一直沒有做成,核心原因在于順豐還是快遞公司的基因,對零售業態的理解不夠深刻,跨界做新零售欠缺專業度。
丁威則認為,順豐的新零售之路可以考慮線上線下兩個層面:線上層面,繼續做好自己的電商平臺運營和粉絲池拓展,借鑒和創新線上電商的營銷模式,例如拼團、砍價等方式,玩法要更加靈活多樣,使消費者形成更強的使用黏性;而線下層面,首先要繼續在零售的基本功上下功夫,對店面選址、客戶定位、品類規劃以及與消費者的購物互動體驗等方面做好深度研究,優化商品和服務供給;其次,可嘗試與既有的成功市場主體合作,就像收購DHL在華供應鏈業務一樣,以金錢換時間,學習和借鑒其成功的運營經驗,從而實現借力打力。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京東跨境電商亦有望落戶福州出口加工區2019-04-09
- 財經觀察:如何理性看待電商平臺助其健康發展?2019-03-23
- 順豐發布2018年報:營收突破900億 新業務貢獻增速2019-03-18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4562億元!教育經費的錢從哪里來 將花到哪里2019-04-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