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廣闊的內需市場正成為外貿企業的堅強后盾。“新三樣”、智能手機、人形機器人……每一個快速崛起的中國產業背后,都離不開國內大市場的強力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有出口實績的數十萬家企業中,接近85%的企業同時開展內銷業務,內銷金額占銷售總額的近75%。
面對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國觀勢謀局,積極推動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持續加力發展內外貿一體化,國內市場的容納效應日益凸顯。
早在202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就提出,“在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促進‘同線同標同質’發展”;202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打通阻礙內外貿一體化的關鍵堵點,助力企業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順暢切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支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快解決標準認證、市場渠道等方面問題”。
“從我們過去所做預案來看,實際上是有準備的。”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二季度美國所采取的毫無理性的高額關稅,帶來的沖擊是現實的,但我國政策對沖的力度也會超越大家的預期。
“中國具備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的強大物質基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有龐大的國內市場,14億多消費者和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為外貿企業內銷提供了廣闊空間;有強大的制造能力,完整的產業鏈和高效生產能力支持企業靈活調整產品以適應內外市場;有發達的物流和電商體系,永輝超市、京東等零售巨頭及行業協會為外貿企業提供了成熟的內銷渠道;還有充分的政策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刺激內需,為外貿企業創造了更多內銷機會。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帶領外貿企業加速融入國內大循環。4月11日,中國商業聯合會聯合七家協會發布倡議書,推動內外貿聯動拓展內銷市場。電商平臺、百貨商超推出多項具體措施為外貿企業拓寬貿易渠道、開拓國內市場,用實際行動捍衛中國外貿企業發展。
第五屆消博會期間,商務部啟動“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聚焦10個外貿和消費大省,圍繞重點行業開展一系列專題對接,暢通外貿企業內銷渠道,應對外部沖擊,助力穩外貿擴消費。
外貿企業自身也在主動求變。四川一家從事廢油資源化利用的企業在開辟東亞及歐洲新興市場的同時,加速籌建西部最大規模的生物航煤基地,“內外”同步轉型;江蘇昆山一家兒童用品生產企業在技術和設計創新上下功夫,計劃提前上市新品;福建晉江、浙江義烏、廣東深圳等地,不少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布局國內市場,降低對單一海外市場的依賴。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國內市場的緩沖空間廣闊。”中國貿促會全國委員會特邀顧問洪俊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初步測算,出口轉內銷的市場占比不超過5%。同時,這些外貿商品能更好滿足國內不同層面的消費需求,也會引致一些新的需求出現,達到消費升級的作用。
從長遠來看,我國如何進一步推動內外貿一體化,降低對美市場風險,提升經濟韌性?
蘇劍給出三點建議:一是促進市場多元化,鼓勵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如南美、中東),通過RCEP等貿易協定(2024年全面生效后顯著提升關稅優惠)擴大非美市場份額;二是推動產業升級,通過財稅和金融激勵,支持企業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優化產品以符合國內標準,提升內外市場競爭力;三是完善內銷渠道,擴大“外貿優品中華行”等活動,與電商平臺合作,構建高效國內銷售網絡。
如果說早期外貿是“借船出海”,依托外部市場實現增長,那么如今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則標志著中國企業正邁向“自主航行”——依托國內大市場的深厚根基,從容應對全球貿易變局。正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所說:“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穩經濟、穩外貿政策接續發力,中國外貿有信心、有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重要確定性”2025-04-24
- 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八號任務合作項目遴選結果2025-04-24
-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2098 上調18個基點2025-04-24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牽手雅典:“絲路僑鏈”助力優品出海再啟2025-04-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