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涪江在陽光的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在影影綽綽的光影中,一群頭戴安全帽、身著藍工裝的中交建設者施工正酣……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承建的重慶雙江航電樞紐工程船閘工程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是涪江干流重慶境內五級梯級中的最后一級。建成后將聯通四川遂寧和重慶潼南,與嘉陵江干支相通,進一步暢通涪江“黃金水道”,有利于推動川渝地區互聯互通,構建起立體交通網絡,重現涪江繁榮水運景象。
然而,在深達30米的基坑中,右岸側有個異常陡峭的邊坡屹立在施工現場,近乎垂直,讓人望而生畏。如何做好施工期邊坡監測,是項目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機器振動及開挖對原有山體土層造成了一定影響,如遇雨季或其它情況,邊坡存在坍塌的安全隱患。而且邊坡的安全監測對船閘施工期以及后續運營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項目總工程師高文煥介紹道。
“不就是個邊坡監測嘛,給我一臺全站儀就能搞定。”測量班長侯樂自信滿滿地說道。高文煥指著現場的邊坡,又拍了拍侯樂的肩膀說:“不可掉以輕心啊,這個邊坡總長度長830余米,最大高度達30米,監測點位少說也有幾百個。用全站儀測量費時費力不說,測得的數據也不見得精準。”面對如此龐大的監測點數量,整個技術部的氛圍瞬間變得嚴肅起來。
“要是能有個機器人來監測就好了。”技術主辦孫俊儒喃喃自語道??此埔痪渫嫘Φ脑挘瑓s觸發了高文煥的靈感,“既然人工監測難度大,那我們就用智能的監測手段。”
高文煥帶著想法,立即組織項目團隊開始行動,經過借鑒以往使用智能監測系統監測邊坡的案例、與專家進行論證、多次進行實地測驗并反復核算后,最終引入AI測量技術。
AI測量技術就是在施工現場布設一臺AI遠程測量攝像機,它的數據定位采集原理與全站儀類似,根據相鄰兩次監測點圖像變化情況,分析該監測點的穩定情況,可實現對邊坡數據的自動采集、分析以及預警功能,具有全天候、全范圍覆蓋監測功能,相當于在施工現場安放了一雙“電子眼”。監測數據可通過網絡上傳到終端,項目技術人員坐在電腦前就可實時進行邊坡監測。
為保證AI遠程測量攝像機測量精度,高文煥組織測量人員,通過現場設置控制點,全站儀與AI攝像機對測試點進行放樣校核等方式,將AI測量攝像機與徠卡全站儀監測數據進行比對。
“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內,這‘電子眼’很給力啊,完全不輸人工監測。”侯樂一邊讀著數據,一邊開心地說到。“太好了。”高文煥聽著讀出的數據,臉上不禁流露出喜悅的笑容。“有了這先進的監控手段,不僅能給我們的測量人員省時、省力,還能保證人員安全以及測量控制精度,真可謂一舉多得啊。”(閆金龍)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產業快訊 頻道推薦
-
蕪宣高速改擴建WX02標段進入路面瀝青試驗段施2023-12-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