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灣畔,巍巍的海底隧道靜默無聲地屹立,悠悠海風溫潤吹拂,似在傳遞著水之子的堅守情懷,似在講述著工者的奮斗歲月,一幀幀奮斗的艱難歲月里,中交一航局三公司首席技能專家陳兆海便是其中默默耕耘的一位,他與海隧的故事亦尤為精彩,從2017年起,陳兆海與海底隧道建設工程已結下了6年之約。
“南有港珠澳,北有大連灣。我們的測量工作精度就是要對標港珠澳大橋,實現超差精度5厘米以內。”陳兆海堅定地說。可和港珠澳大橋不同的是,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是我國在嚴寒海域建設的首條沉管隧道,所處海況復雜,多礁石、多溶洞,測量工作格外艱巨,而且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測量難度可想而知。
困難擺在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突破。陳兆海一邊向專家教授學習取經,一邊同公司技術中心攻堅“多波束測深系統掃測代替傳統水工隱蔽工程驗收方式”課題。面對首次水下掃測數據與現有基床整平驗收數據比對相差達10厘米的情況,陳兆海前往設備生產廠家調研,到港珠澳大橋項目和深中通道項目現場學習,并引進了第一套可以三維掃測的多波束設備。
海底隧道施工環境遠不如陸上安穩,風浪顛簸是常態。這對于需要嚴格依照水平和穩定的幾何關系開展測量的多波束設備而言,極大影響了數據的精準。設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經由折疊傘的啟發,陳兆海提出為多波束系統的五個分部儀器定做連接架。經四個月的多次改進后,終于研發出一款可拼接、適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連接器,讓儀器長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穩海底的“手腳”。較于單波束6小時的工作量,多了手腳的多波束設備僅需30分鐘,從最初的十厘米到七厘米再到五厘米。陳兆海和團隊,最終順利完成了大連灣海底隧道的精準測量,且超差精度達到5厘米標準,進一步提升了海上測量精度。
“干工程測量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精!”正如陳兆海所說,他用精益求精詮釋對工作的熱愛。也正是如陳兆海般敢為人先的大國工匠,用無數個日夜的拼搏與堅守、無數次演算的智慧與汗水,凝結成最耀眼挺拔的光輝。(徐萌)
責任編輯:趙睿
- 大智不智才是智2023-12-06
- 打通城市交通“大動脈”——光明路延伸工程施工側記2023-12-06
- “社恐”小王成長記2023-12-05
- 最新產業快訊 頻道推薦
-
蕪宣高速改擴建WX02標段進入路面瀝青試驗段施2023-12-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