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武漢,乍暖還寒。在武漢移動通信設備研發與制造基地項目工地上,2023年7月入職的大學生員工馮澳正從容地指揮著鉆機、吊機、鉤機協同作業。
馮澳是中交一航局三公司移動通信基地項目部的施工員,因為出生那年澳門回歸祖國,所以取名一個“澳”字。一頭蓬松的頭發,略帶含蓄且又自信的笑容,盡顯這位“準00后”的自由與灑脫。
“別看馮澳年輕,他在每一根鉆孔灌注樁所需混凝土方量的計算上是最準的。”談起馮澳,馮澳的師父、項目生產經理孫維的臉上滿是驕傲。
“其實沒啥,就是前期做了些理論準備,現場開干了,就大膽實踐,仔細觀察,小心驗證。”當被問及是如何做到算量最準確的,馮澳如是說。
原來,移動通信基地項目是三公司自主施工、全專業領域的房建項目,項目員工主體是社招的房建精英及2023年新畢業的大學生。項目于2023年上半年中標,受制于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特點及前期手續辦理,加之業主對設計方案的精雕細琢,項目遲遲未能開工。為了培養這群“萌新”,項目部開設了“一航移動大講堂”,項目班子成員及骨干帶頭登臺講授合同、成本、技術等方面的課程。在師父孫維的關懷下,馮澳更是吃上了“小灶”,提前學習了工程樁的鋼筋量計算及驗收規范等知識。
作為起步的樁基工程開工后,孫維安排馮澳負責現場三組中的其中一組的打樁施工。
“鉆孔灌注樁打樁施工,最難的應該是混凝土方量的計算,需要理論指導,更需要較高的現場觀察力。算多了,混凝土有剩余的,只能是倒在其它區域,造成一定浪費。算少了,混凝土不夠,現場得等著,耽誤人工和機械臺班,還是浪費。”項目總工周小裕這么描述打樁的難點。
起初,馮澳按照師父的指導,在計算完圓柱體灌注樁體積后,乘以1.2的充盈系數(與設計理論值1.15相比較高),得出的結果即為向拌合站索要的混凝土方量,第一天下來,一車混凝土基本上能多出0.5方。馮澳悟出,樁身周圍的土質較硬,不太“吸引”混凝土,于是第二天,馮澳就將系數定為1.17,結果出來后,混凝土還有少量剩余……不斷地調試,反復地檢驗,馮澳負責計算的灌注樁混凝土用量,也趨向于準確,基本沒有浪費了。
“我在現場不僅要負責打樁各工序的銜接,把控進度,還要負責安全,吊臂下和機械盲區不允許站人是我說得最多的。還要保證質量,嚴格執行鋼筋籠與樁壁50毫米的距離要求,確保樁身垂直和均衡受力。”說起自己的職責,馮澳侃侃而談。
安全、質量、成本,一票否決。身懷“三戒懼”,馮澳背起工具包,又朝自己的工作崗位走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張金林)
責任編輯:趙睿
- 武漢光谷管廊項目部收到業主單位表揚信2024-02-28
- 武漢人醒來發現自行車座結冰 武漢遭遇了一場“換季式”降溫2024-02-22
- 武漢中小學延遲開學:返校時間延遲到2月26日2024-02-19
- 最新產業快訊 頻道推薦
-
為生命續航!中交一航局三公司開展無償獻血志2024-03-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