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福建廈門市海域,2000年4月由廈門文昌魚保護區、白鷺保護區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合并建立而成。保護區以12種珍稀物種及其生境為保護對象,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文昌魚、黃嘴白鷺和巖鷺。
早晨8點半,王朋生的身影準時出現在廈門鷺江道公務碼頭。他登上一艘小船,微涼海風中,小船緩緩起航。
“這艘船是我每天上下班必不可少的‘公交’。”王朋生笑著說,小船的目的地,是一座名叫火燒嶼的無人小島,那里是王朋生的工作地點。
核心區建救護繁育基地,專人觀察并記錄海豚健康狀況
火燒嶼地處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是廈門西海域中最大的無居民島嶼,2011年7月全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在島上建立。
“中華白海豚被稱為‘水上大熊貓’,曾經,在廈門海域經常可以看到海豚躍出海面、歡騰嬉戲的場景。”王朋生說,“上世紀80年代后,由于工程建設、水產養殖過度開發及水質惡化等原因,白海豚良好的棲息環境被破壞。”
作為中華白海豚等鯨豚類水生動物救助、馴養、繁育及聲學研究等課題開展的平臺,廈門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在海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網絡建設中,起到了重要樞紐作用。
去年8月來基地工作之前,王朋生曾在海洋館工作了五年,“來基地之前,我也經常和動物打交道,但這里的工作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不太一樣”,首先是因為寂寞。
“由于封閉管理的需要,出入火燒嶼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我們的工作船。”王朋生說,從早上8點半上班到下午5點半下班,一整天待在島上,“陪伴我們的只有海豚”。
“不太一樣”的,還有對工作的高要求。
“目前基地有兩只救助回來的海豚,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對海豚進行馴養及科學觀察。”王朋生說,“拿喂食來說,并不僅僅是把海豚喂飽,更重要的是在投喂過程中對海豚的口腔、腹部、體表、呼吸孔、尾鰭等各個部位進行檢查。”
而觀察海豚排便,更是王朋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海豚的排便情況是體現其健康狀況的重要數據,海豚在水中排便往往轉瞬即逝,必須全神貫注觀察。”王朋生說。
盡管辛苦,王朋生卻樂在其中。他多次參與了對擱淺海豚的救助,“看見越來越多的海豚重獲健康,是我最開心的事”。
救護繁育基地的中華白海豚。張向陽攝(人民視覺)
保護區形成日常巡查制度,實行海陸一體化海岸帶綜合管理
聽濤漫步、逐浪而行,對大多數人而言,是無比愜意的享受。但當這成為日常工作是種什么體驗?保護區管理處資源保護科工作人員陳安達最有發言權。
廈門黃厝沙灘是文昌魚生活、繁殖的核心區域。陳安達自2006年開始參與日常巡查,這條1.8公里的海岸線,陳安達一走就是11年。
“在對外開放的黃厝海灘,時常有人在潮間帶采挖花蛤。”陳安達說,根據每天潮汐情況,都要嚴格按照計劃巡查監管,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勸阻和制止。針對涉海工程,陳安達還需出海檢查。“每次出海都要五六個小時,”陳安達說,“一年下來,有百來天都在海上”。
保護區已形成了日常巡查制度,據統計,2012—2016年間,共出海監管巡航310多航次。在涉海工程施工地段和沿海24個海洋綜合行政執勤點配置了觀測人員,全天候監測記錄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情況和海域違法現象。
海陸一體化的海岸帶綜合管理亦卓有成效。從2002年開始,廈門投入8億多元,開展西海域70平方公里、環東海域91平方公里海域綜合整治,增加納潮量4400萬立方米,水交換能力改善了30%。“通過綜合治理,提升了海域生態和環境質量,拓展了白海豚活動空間,改善了文昌魚、白鷺的生活環境。”陳安達說。
責任編輯:劉微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設館2017-11-11
- 廈門排全國安全城市第五名 北京位居第一2017-11-11
- 今年前10月 廈門進口的鮮活蝦、蟹貨值達1.45億人民幣2017-11-10
- 廈門擬新建會展場館 新場館有兩個會展中心大2017-11-08
- 受潮汐影響 11月5日至11月9日廈門部分航班有調整2017-11-06
- 廈門白鷺保護增添安全防線 保護區內禁止捕撈2017-11-03
- 省領導深入莆田、廈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11-03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王明武教授受聘為廈門眼科中心學術顧問2017-11-01
- 第十屆廈門國際動漫節將加入電子競技版塊2017-10-31
- 臺胞談廈門:沒想到這么漂亮發達2017-10-30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2017中國物聯網大會在福州舉辦 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