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田園綜合體的武夷山建設樣本
2017年7月,財政部將武夷山市五夫鎮田園綜合體項目列為我省首個田園綜合體建設國家級示范點。項目實施期為2017-2019年,規劃總面積3.15萬畝。財政部要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逐步建成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一年多過去了,五夫鎮田園綜合體建設作為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試點單位,如何將旅游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有效轉化,實現鄉村振興?近日,我們來到這里探訪。
循環農業,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的田螺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我們見到青山環抱,幾只白鷺立在水田中。武夷山市科技特派員李慶華介紹,公司是佳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單位,屬當地規模最大的田螺育種基地,占地300畝,2017年3月投產。
基地高處有兩個魚塘。李慶華說,魚塘養殖產生的糞便及殘餌通過微生物分解技術處理,經底排水工程輸送到魚塘下方的田螺精養區,讓白蓮和田螺吸收利用,形成可循環利用廢棄物的綠色種養模式。據測算,這里的田螺凈產量每畝600公斤左右,大大超過當地普通農戶養殖的平均畝產量。此外,基地還進行稻-螺共生、稻-魚-螺共生等多種技術實驗,取得良好成效。
在溪尾村龍和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山羊養殖基地,工人們忙著將羊糞打包裝袋。合作社負責人陳雪龍說,羊糞是上等有機肥,他除了用來給自己種的牧草施肥,還賣給別人。“這種‘羊-糞-草’循環養殖模式,不但可以對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還降低養殖成本,實現綠色養殖,羊賣得很好。”
李慶華表示,建設田園綜合體,需大力推廣循環農業,也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它既能實現節能減排與農業增收雙贏,又促進了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意,促進農業增效
在位于翁墩村的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武夷山市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焦新輕表示,建設田園綜合體,做好農業是基礎和根本。“我們現在要做的農業是創意農業,就是有效地把科技、文化的因素融入農業生產,提升農產品的內涵和附加值,構建融合一、二、三產的產業鏈,把低效、粗放的傳統農業轉變為有較高效益的現代農業,包括科技農業、特色農業、景觀農業等多種新型業態。”
五夫是農業大鎮,年種植優質稻約2萬畝、白蓮約1萬畝,目前正在建設高標準農田8500畝。去年5月,武夷山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袁隆平簽訂合作協議,在五夫共同投建院士工作站,開展新一代超級雜交水稻的選育及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超級稻示范基地總面積105畝,栽種的品種為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湘兩優900”,該品種根系發達、高抗倒伏、穗大粒多、增產潛力大。焦新輕說:“我們去年6月試種,10月收成,測產達到預期效果。通過最新超級雜交稻品種,結合科學的高產栽培與綠色的防控技術,可有效減少農藥施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稻米品質。我們還邀請袁隆平團隊的專家對農技人員、種糧大戶進行技術培訓,促進超級稻的栽培由科學實驗轉向生產示范。”
至今,五夫種白蓮已有1000多年,2016年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蓮業是當地的特色農業和支柱農業。但是,如果光賣蓮子,效益有限。“我們現在走兩條路:通過科技手段發展白蓮的精深加工;通過文化創意發展旅游業,從而延長白蓮的產業鏈,提升其附加值。”焦新輕說,目前精品加工園區12個地塊、白蓮和茶葉2個投資項目已批復,萬畝荷塘田間干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中。
文化+農事體驗,促進農民增收
五夫鎮開埠已有1700多年,理學宗師朱熹在這里生活近50年。這里有朱子故居紫陽樓、朱子講學處興賢書院、朱子社倉、興賢古街等30多處古文化景觀,五夫也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特色小鎮,年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
鎮長李小勇表示,建設田園綜合體,文化是靈魂,也是創新的重點。目前他們正在全力打造朱子文化園,項目用地面積3000畝,總投資20億元。該項目以山水為格局,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為底蘊,以旅游為牽引,以體驗為特色,打造國際型生態康養度假區、研學旅行基地和世界朱子研學中心。現在,高達23.66米的朱子雕像、朱子文化廣場、紫陽樓修復工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已完工。全國規模最大的朱文公廟正在緊張施工中。
在五夫村的千畝葡萄、百香果特色水果園,果園主人胡國強介紹,果園采取公司加合作社模式。公司是佳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社是武富農產品合作社,流轉了400戶農戶的土地,目前總面積830畝。果園一年四季都可供游客采摘。1月到4月以草莓為主,也有柑橘;4月開始,桑葚就來了;5月,有櫻桃、枇杷、楊梅;7月到9月,主要是葡萄;10月到年底就是百香果。
“為游客提供豐富的農事體驗,也是田園綜合體的一項重要功能。”焦新輕說,萬畝荷塘,夏天荷花盛開,游客可體驗采蓮、剝蓮子、煮蓮子羹等;在田螺灣,游客可體驗摸田螺、炒田螺;秋冬,發展水果采摘。
旅游業發展了,當地農民紛紛開起農家樂和民宿、辦農事體驗園、出租小船、出售農產品……在五一村的藝術家小鎮,我們看到一片花園式、統一裝修風格的獨棟民宿。村支書王清福介紹,這小鎮由村辦集體企業五胡寫生基地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經營,占地60畝,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24畝,共有獨棟民宿60多棟,寫生樓2棟,2017年底開張。“我們還發動村民入股建設小鎮,發展旅游服務業。”他說,截至去年底,小鎮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給村集體帶來收入約50萬元。(熊慎端 黃琳斌)
責任編輯:金林舒
- 中英聯合考古發現“海上絲路”終點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歐2019-03-29
- 中國好詩歌什么時候播,中國好詩歌每周幾更新2019-03-29
-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2019-03-29
- 中國旅游演藝票房五年增128% 官方促轉型升級2019-03-29
- 天黑不打烊旺了“夜間旅游”2019-03-29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天安門管委會規范旅行社經營秩序2019-03-27
- 拉薩市旅游市場逐步升溫 旅游線路主推中短途賞花2019-03-27
- 價格因素阻礙日本普及無人駕駛農機2019-03-26
- 清明假期各大花海成出游首選 周邊自駕游依舊主流2019-03-26
- 鄭州: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評上星級最高獎50萬2019-03-26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