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6月24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21日,第十七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簡稱“6·18”)圓滿落幕。本屆“6·18”在名字中新增“創新”二字。
創新,始終是“6·18”的精神內核。
2003年,為破解科技資源相對較少、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較窄的難題,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6·18”平臺。17年間,“6·18”以創新為引領,集聚優質項目、技術、資本、人才,全力推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高技術產業加速發展。
在當前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之際,本屆“6·18”更加突出創新主題,更加突出發揮創新平臺和載體作用,更加突出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本屆“6·18”共對接7106個合同項目,總投資1786億元,舉辦60余場專場對接活動和論壇。“6·18”正用科技點亮產業之光,以創新驅動福建高質量發展。
匯集高端資源,創新活力更強勁
當古老的德化陶瓷遇見3D打印技術,將產生什么樣的可能性?
“陶瓷精美耐用,但傳統制備工藝只能生產簡單三維形狀的產品。3D打印技術將拓展其應用場景。”“6·18”期間,中國3D打印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講述了一場與智能制造有關的遇見。
但陶瓷材料硬且脆的特點,使其3D打印之路踟躕不前。
通過“6·18”,盧秉恒團隊與泉州工程學院攜手,計劃聯合開展陶瓷3D打印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本項目具有領先的制備納米氧化鋯粉體的工藝,先進的陶瓷結構件超精密加工技術,獨到的陶瓷結構件增韌強化技術。”他們的愿景是以德化傳統陶瓷的3D打印為切入點,而后延伸至5G通信陶瓷手機背板的制備,搶占千億級的市場。
本屆“6·18”期間,16個院士專家項目完成現場簽約,涉及數字經濟、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院士專家團隊攜手本土單位,瞄準產業前沿,直面市場需求,聯合技術攻關,以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17年來,‘6·18’以多方合力有效匯集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加速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了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動力。”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縱觀本屆“6·18”,高端創新資源俯拾皆是,創新活力更加強勁。
科技社團館首度進駐,展出航空科技小鎮規劃示范項目、海上風電一體化作業平臺模型等項目奪人眼球;30多家“雙一流”高校同臺亮相,清華大學的“第四代己內酰胺生產技術”、天津大學的“新型多功能無人艇”等項目亮點紛呈;數十家行業領軍企業參展交流,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展示打破國際行業壟斷的“增減材復合五軸加工中心”,寧德時代新能源公司全面展示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網龍公司帶來全景化智慧教育“中國方案”項目。
“6·18”不僅僅是創新的平臺,更是創業的橋梁。在這里,無論是大學生、回鄉青年、職工發明人,還是返鄉農民,他們都有著共同的身份——創客。他們在此間路演、交流、對接,實現自身的光榮與夢想。
“6·18”更是創造的載體。它以創新成果加速轉化助推“福建創造”。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借力“6·18”迅速壯大,一批傳統產業加快改造,一批高成長的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一批“福建創造”企業和產品成為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的翹楚。
呼應重大戰略,創新重點更突出
走進本屆“6·18”綠色農業館,舉目可見科技下鄉成果。
山藥是福建特色的藥菜糧兼用小作物,全省種植規模超5萬畝,是造血式扶貧的明星作物。“可福建山多地少,采用傳統種植模式,產量低、勞動量大、商品性差。”省農科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保財說,他所在的團隊牽頭開展福建山藥良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高新技術簡易化、平民化的路徑。
“我們研發了適用丘陵山地的山藥栽培槽,創新建立覆蓋保墑限草、不深耕不搭架的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劉保財說,新技術體系能減少藥肥用量,克服土壤局限性和用工制約,“農民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低產旱地、石漠化地區、果林下皆可種植,產量提高20%至80%,每畝省工26~30人”。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科技賦能。“6·18”正成為科技助農的重要平臺。除了綠色農業館,今年“6·18”還首設科技特派員專區,講述科技特派員制從閩北走向全國,20年間成為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先鋒隊的故事。
“17年來,‘6·18’創新重點更加突出,及時響應重大戰略,主動融入發展大局,不斷提升平臺實效。”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本屆“6·18”設立兩岸青年科技創新館,多維度展示兩岸青年科技創新成果。
80后臺青盧介“登陸”已14年,曾在廣東從事多年電子產品貿易。2016年,在國家雙創政策的感召下,他來到與臺灣一海之隔的漳州臺商投資區,尋求創業機遇。在漳州臺商投資區創業大禮包的支持下,盧介凡創辦翊瀚眾創,成為漳州臺商投資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運營方。
幾年間,翊瀚眾創參與孵化了眾多兩岸科技創新項目。今年,盧介凡領隊,帶著智能膜、心鑰手環、智能教育陪伴機器人等項目,首次參展“6·18”。
“我們的智能膜不導電時為霧面,導電時呈透明狀,可用作電子窗簾,也可用于戶外投影廣告屏。”漳州浩益新材料科技公司負責人王郁棠說,“6·18”讓自己的產品有了更多曝光度,他計劃以“6·18”為起點,在大陸市場打開局面。
建設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是省委省政府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重要舉措。“6·18”積極響應,深度參與。今年首次設立區域協同發展館,展示兩大協同發展區數字經濟、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新產業發展態勢。
聚焦產業升級,創新要素更多元
一套海上養殖智能裝備,被認為將再造傳統鮑魚養殖業。
“連江縣鮑魚產量占據全國三成份額,但長期以來,當地無序、落后、粗放的近海養殖模式,為海域生態與漁業發展埋下重重隱患。”上海振華海洋工程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區域代表程慶述說,在“6·18”上完成對接的項目“振鮑一號”將改變這一局面。
該平臺由上海振華重工集團首創,可將現有近海養殖區域擴展到深遠海,并引入風力發電系統,為鮑魚養殖提供綠色動力,同時通過機械化與智能化手段,有效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實現養殖過程的全程監控。單臺設備同時容納5000個鮑魚養殖箱,年產鮑魚12噸。
本屆“6·18”重點關注并策劃綠色農業、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技術等四大產業專題展。
福果、福茶、福菜、福菌、福稻聯袂打造“五福”組合,為“清新福建,綠色農業”代言;寧德時代引領新能源汽車風尚,其擁有十多項專利的自加熱技術,使電池從-10℃加熱到25℃的時間由44分鐘縮短至17.5分鐘;超導態石墨烯、超細纖維革等新材料新技術,則展示了福建工業在基礎材料方面的潛力。
“6·18”始終聚焦產業升級,圍繞項目、技術、資本、人才等多元創新要素,打通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為產業提速換擋添能助力。
如何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注入金融活水?“6·18”積極推動銀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科技保險、產業基金等多元資本與創新項目高效對接。
19日,“海峽科創板”在“6·18”金融服務館內鳴鑼啟動,首批簽約科技企業118家。“海峽科創板”將匯聚各類優秀金融資源,積極服務優質科技創新型企業,為其提供全面的咨詢、診斷、輔導、融資等服務。
目前,“6·18”基金已累計投資項目14個,總投資金額約10億元;海峽股權交易中心“6·18優選板”已掛牌22家企業,開展融資路演、上市輔導等綜合金融服務;展會期間舉行的福建省“科技貸”業務對接會上,三能節能等14家企業與7家金融機構簽訂“科技貸”合作協議。
在區域產業升級過程中,“6·18”從未缺席。
龍巖市將今年確立為“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計劃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6·18”聞風而至,主動對接。早前舉辦的“中央蘇區發展大講堂”,“6·18”團隊請來了金融、文旅、汽車等行業的4位專家作專題報告,為“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展會期間,龍巖市舉行產業項目推介會,發布45項總投資317.5億元的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重點招商項目和200多項重點技術需求,現場簽約項目36個。
五天盛會,常年對接,永不落幕。
第十八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已啟動。堅守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初心,“創交會”將越辦越好,并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創業創造動能,加速動能轉換、加快轉型升級,為福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按下“快捷鍵”。
責任編輯:黃仙妹
- 雷軍618出牌拿下156項第一 追加50億元建設渠道2019-06-20
- 寧德參加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對接合同項目518個2019-06-19
- “6·18”活動精彩紛呈 取得豐碩成果2019-06-19
- 蘇寧618全程戰報:全渠道訂單量同比增長133%2019-06-18
- 蘇寧618一小時戰報:訂單量同比增長215%2019-06-18
- 福州蘇寧618壕氣打造“萬幸寫字樓”椰青山2019-06-17
- 拼多多再降618新款iPhone售價:較官價最高直降2811元2019-06-17
- 蘇寧618任性打錢 轉發微博并評論就可獲得大紅包2019-06-14
- 618拼多多近七成農產品訂單來自一二線城市 “半計劃經濟”成潮流2019-06-12
- 解鎖618新玩法,福州蘇寧準備包一棟寫字樓狂撒萬千禮包!2019-06-12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好消息!福建28所院校增列學士學位授權專業2019-06-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