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曾大龍 鄧雪)去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如何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走好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南平上下擊楫而進、響鼓重錘,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158人實現穩定脫貧,5個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全部退出,受疫情影響的458戶1450人均妥善安置。“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我們根據當地資源稟賦,抓住南平生態最大優勢,按照省里對南平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以綠色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南平市領導說。
因地制宜,特色產業生內力
從3月初復工開始,政和縣澄源鄉澄源村貧困戶吳榅生在家門口的云根茶業有限公司就業。作為一名半技術工人,曬青、封裝等工序他樣樣拿手,一年工作200多天,工資穩穩兩三萬元,不至于因疫致貧。“家里脫了貧,大娃在幼兒園上學,今年最大的希望是能生個二娃。”懷此愿景,45歲的吳榅生動力滿滿,干活格外賣力。
“現代特色農業是閩北七大綠色產業之一,我們選擇與政和生態、人文相得益彰的茶產業作為突破口,全縣現有茶園11萬畝,種茶農戶占全縣農戶75%以上。”縣農業局副局長陳必興說,白茶價格逐年攀升,茶青跟著水漲船高,今年一度漲到了每公斤30多元,茶農畝年平均獲利5000元,成為貧困戶增收最重要的渠道。
對于全縣茶農來說,還有一個大大的利好——政和白茶城7月初已經全面封頂,預計明年4月春茶上市時開業。“白茶城的意義在于對周邊乃至全國的白茶資源進行整合,建設成集茶葉展示交易、期貨拍賣、白茶價格指數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的全國白茶集散中心,完善政和白茶產業鏈條,解決倉儲、物流、品牌等產業痛點,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白茶城常務副總經理孫曉偉說。
不僅僅是茶產業,南平各地根據資源稟賦,選準與生態資源相得益彰的綠色產業,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貧支柱產業,邵武氟新材料、武夷山健康養生、浦城生物產業各擅其美,而且通過開發專門公益性崗位、建設扶貧車間等舉措,讓有就業意向的貧困勞動力實現百分之百就業。
創新機制,下足“繡花”功夫
2018年,光澤縣縣級貧困村司前鄉長庭村實現脫貧摘帽。但是,從27戶貧困戶到全村400多戶村民,摘帽后如何送一程?駐村第一書記李龍錦在思索。
正好,縣工商聯的高位嫁接,發展局面一下子打開了。依靠縣工商聯的牽線搭橋,長庭村與止馬鎮仁厚村聯姻,搭上了優質稻及稻花魚養殖這輛產業快車,今年試水200畝優質稻。“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既要有弱鳥先飛的想法思路,又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這種優質資源的高位導入,讓產業發展少走很多彎路。”李龍錦說。
兩村之所以能結成對子,正得益于去年南平新推的“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南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書標說,通過高位嫁接,將理念、資源、要素等精準導入農村,有效激發“三農”發展活力。同時,引導機關黨員干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體民情、解民憂、促發展。
目前,南平從市縣鄉機關單位篩選出1695個有較強戰斗力、執行力、創造力的黨總支、黨支部開展“一對一”結對共建,實現全市1635個建制村(含346個貧困村)全覆蓋,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
為了繪好大扶貧格局的“同心圓”,南平還深化“民企帶村”機制,發揮民營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優勢,將產業有機嵌入鄉村,以工業反哺農業。去年,南平選擇21個有民營企業幫扶基礎的村作為試點,以“1+1”模式,讓企業、村集體、村民三方共贏。
光澤鸞鳳鄉,是圣農集團的“大本營”。按照鄉黨委書記白子平的想法,有這么一個龍頭企業,可將產業觸角嵌入鄉村,與鄉村融合發展。前年4月,經過鄉黨委與圣農集團商議后,雙方一拍即合。
中坊村是首個試點。“從工藝較為簡單的雞腸子入手,為村里定制一個產業項目,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標準化的雞腸子加工車間,讓年齡偏大的村民可在家門口就業。”圣農集團創始人傅光明說。如此,102名年齡較大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而且,村集體年增加收入50萬元以上。
此外,圣農將7個飼料廠油料運輸原來由社會車輛承包改為由鸞鳳鄉十里鋪村承運,開張了首家村辦企業——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原來村集體收入才五六萬元,現在有了可持續的產業項目,去年收入達到270萬元,位居全縣第一。”村黨支部書記葉芬說。
山海協作,攜手奔小康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福建省就提出要念好“山海經”。作為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的重要一極,跨越山海,南平奏響山海合作“協作曲”。
時光回到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山海協作的八條意見》,確定石獅與政和攜手結對。一個是地處閩南沿海的發達市,一個是地處閩北山區的“省尾縣”。從2012年起,相隔450多公里的政和與石獅,就此結緣,共建產業園區,政和同心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
“8年來,園區累計供地6600畝,簽約入駐企業107家,總投資105億元,全面達產后年產值155億元。”政和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魏重勝介紹說,“經濟開發區建設資金中,2億余元來自石獅市。”
如今,縣域經濟造血功能顯現:81家企業投產,5000余名工人在園區就業,去年實現稅收5005.2萬元,同比增長20%。13家企業正在建設中,初步形成以機電制造業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為輔的“1+2”產業布局。園區還吸納偏遠山村6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
區域協調共贏,優勢互補
這幾年來,政和在5個鄉鎮建立了山海勞務協作勞動力輸出基地,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立山海勞務協作崗前培訓基地,累計為石獅培養、輸送1000多名產業工人。
一些好經驗得以交流互鑒,共謀發展。“我們積極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主戰場,發揮自身技術、品牌、市場優勢,通過資金、技術、信息等多元嫁接導入,致力通過茶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武夷山正山堂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元勛說,企業輸出駿眉制作工藝,帶動9省6萬多戶茶農,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2100多戶。
責任編輯:肖舒
- 寧德:寫好鄉村振興的“閩東答卷”2020-08-08
- 南平建陽區: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2020-07-27
- 講好下黨故事,走好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2020-07-21
- 寧德市努力走好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0-07-15
- ?連江多舉措加強黨員教育培訓促鄉村振興2020-07-02
- 閩清“姐妹鄉伴·微農經濟”鄉村振興服務站助農戶增收2020-06-29
- 泉港區堅持“六個突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06-22
- 福州?高新區雙龍村發揮“雙泉”優勢助力鄉村振興2020-06-15
- “鄉建達人”黃紹建:難舍家鄉情 甘當守寨人2020-06-11
- 永泰梧桐三富村走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2020-06-08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公示!福建3家機構擬列入省校外線上培訓第二2020-08-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