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比較有特色的舊房子都是由鄉政府統一牽頭進行招商,其中就包含我們這棟華僑古厝福美堂。”德化縣國寶鄉佛嶺村“山有·福美”民宿老板李明媚說,福美堂經過改造后,從一座破舊的古民居變成一座簡奢現代的中式酒店,“目前,疫情緩解后民宿入住率達到70%”。
“山有·福美”民宿的“新生”正是得益于我省2020年“十街十鎮百村千屋”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開展。
為了保護好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和古老建筑,留住更多看得見的鄉愁,去年,我省將“十街十鎮百村千屋”的保護修復列為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一年來,全省不時有老屋新生的故事在講述,有歷史街區成為當地新的網紅打卡點……據了解,去年一年我省共計下達省級獎補資金5.42億元,完成投資2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40%。
怎么改?
修舊如舊 深挖文化古韻更悠長
流水潺潺、清風拂面,滿屏精美的徽派建筑讓人贊嘆不已。行走其間,仿佛穿梭于歷史的隧道,這座古城曾經的輝煌和文化正在娓娓道來……
這是泰寧尚書巷歷史街區修繕后給人的最直接感覺。
位于三明市泰寧縣城關的泰寧尚書巷,是一條東西走向、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巷,也是一條很老的石板街,保存著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有官宅、民居、祠堂、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等古建筑及古跡。但經過幾百年的風吹日曬,多有破敗。
為了做好保護修繕,讓歷史重活,當地邀請知名專家設計指導,按照“保留古建筑原有肌理,保留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要求,對尚書巷中的歷史建筑及環境要素進行全方位、持續多年修繕,讓千年歷史文化街區再次走進時尚的視野。
尚書巷的修復改造是我省歷史建筑修復的縮影。在改造中,我省各地按照“修舊如舊、修舊是舊”的原則,充分利用已經拆除的舊材料,發揮專業技術團隊和農村工匠的作用,深挖各地特有的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讓一座座破舊的古建筑得以重現舊貌,更顯韻味。
在泉州德化縣桂陽鄉桂陽村。引進專業團隊,按照傳統格局保護和歷史環境要素對16棟傳統風貌建筑進行修復,舊糧食倉庫活化為茶油文化館及游客服務中心,成為留住綠水青山的宜居宜游鄉村。
在福州閩清縣云龍鄉后垅村,在專業技術團隊多年陪伴式現場服務下,該村三際坂與大墘樓下兩大傳統建筑組團格局完整,活化利用古民居發揚吳孟超院士愛黨愛國愛民的“三愛”精神,結合山水田林宅,打造現代山水宜居鄉村。
如何活化利用?
引入業態 喚醒古厝鄉村振興濃
省級傳統村落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人口漸漸外流,原本熱鬧的村落開始門庭冷落,衰敗蕭條。
借力“十街十鎮百村千屋”行動春風,村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通過古村修繕引進文創推動鄉村振興。
整治村容村貌、建設村口雨廊、開鑿水道建設親水景觀、修復老宅招來游客……古村復興行動,在讓20多幢老房子復活的同時,也讓四坪村越來越熱鬧,吸引了來自廣東、重慶、浙江等地的4戶新村民裝修入住。
新村民來了,老村民也回來了。60多歲的潘國勇常年在外打工,幾個月難得回家一趟。四坪村開始保護修繕后,他便回村,在古民居改造施工中負責砌墻等工作,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
“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等修復保護不是最終目標,只有活化利用,激活鄉村業態,把資本變資產,吸引村民回歸,才能實現這些古建筑的價值,助力鄉村振興。”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激活業態,特色文化傳承是關鍵。
泉州永春縣一都鎮仙陽古街家家戶戶都會釀紅酒,有著濃厚的紅曲文化,該鎮以此為契機,挖掘紅曲文化,突出“紅酒”“古街”的特色和靈魂,建設酒藝文化廣場,設立紅酒釀造作坊,打造酒香古街品牌,讓千年的紅曲米酒釀造工藝得以傳承;德化縣美湖鎮美湖村建設厚房祠堂家風家訓館,將美湖米粉制作技藝、綿樁拳、布袋戲、舞獅以展板上墻的方式展示給游客。
屏南縣北墘村黃酒歷史悠久,該村在完成村落歷史風貌要素保護修繕工作中,結合黃酒產業成立景區旅游開發公司,租賃修繕古民居,建設包括農耕、紅色文化、黃酒文化以及祭酒堂等文化展館,打造集影視制作、包裝創意設計、黃酒技藝培訓、商業運營和衍生產品開發的文化旅游地,以此吸引外來人員到此休閑度假、攝影采風。
福州長樂區南陽村結合中共福建省委南陽舊址史實陳列,傳承紅色文化;羅源縣西蘭鎮洋坪村開展國學研讀體驗;閩清縣云龍鄉后垅村結合古民居活化利用,開始組織傳承十番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開展以“國學耕讀”“知青下鄉”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
三明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開展畬族風情的民俗活動傳承文化;明溪縣夏陽鄉旦上村歸化戰役臨時指揮所設置紅色教育文化館,并配套開發茶葉、民俗美食鄉村體驗游。
古建的明天
公眾參與 科學保護古今相輝映
在泉州古城核心區中山路、西街的街巷提升工程項目施工現場,連日來一派火熱,施工人員正在加緊對該片范圍內的29條街巷的道路、立面等進行改造提升。
“古城片區是泉州市‘申遺’和‘城市雙修’國家試點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們正以古城片區為突破口,分區域分類分批開展背街小巷整治工作,至目前已經完成了25條的改造。”泉州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在項目推進中,施工企業不惜時間和人工成本,創新“六微六保”工作法,確保項目能做出“原汁原味”,單單工人成本就要比原來的預算增加32%。
事實上,正是得益于包括企業家、高校等在內的一大批社會力量的參與,才實現了我省歷史街區、文化名城以及傳統村落、古建筑等保護與開發的雙贏。
在福州船政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船政公司投入保護資金4150萬元;在長樂區梅花鎮,除了市區級資金700萬元外,當地華僑、鄉賢投入民間資本517萬元對民宿、咖啡館等活化運營;在莆田涵江區梧塘鎮,程文鑄大厝的屋主將整棟大厝捐給區政府并自籌百萬元資金修繕,待活化利用。
除了資金支持外,更有“智力”參與。近年來,隨著我省保護力度的加大,先后吸引了包括同濟大學、中國美院、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華僑大學建筑學院以及中規院、蘇州園林院、福州規劃院、泉州規劃院等一大批高校和規劃院的獻智獻策。
“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更是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說,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好這些傳統特色古建,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更是得到了包括許多民眾在內的關注和支持。
“下一步,我們將以高水平辦好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加強宣傳發動,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同時,要多發動有實力有情懷的企業、企業家、鄉賢等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凝聚合力。”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在今后保護中,我們將采取科學保護,多采用“繡花”功夫,小規模、漸進式推進整治、修復,同時做好活化利用,深入挖掘蘊藏其中的人居理念、營建智慧,古為今用,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施由森 蘇建成)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建啟動慶祝建黨百年網絡視聽主題宣傳活動2021-04-07
- 福建省七地上榜“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2021-04-07
- 福建交警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城市道路交通測評指標結果2021-04-07
- 帶動小農戶走上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福建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紀實2021-04-07
- 福建:這才是最美的春色2021-04-07
- 4月6日福建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2021-04-07
- 福建公布8個涉嫌非法社會組織 避免受騙上當2021-04-07
- 氣溫又跳水 未來幾天陰雨將主導福建2021-04-07
- 福建將為技能人才提供薪酬分配指引2021-04-07
- 福建暢通“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體系2021-04-07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人民日報點贊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我的畢生2021-04-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