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黃青 李珂 游笑春)
【核心提示】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學家專注于“從0到1”的突破,企業家負責成果產業化和市場推廣,高校給予機制體制保障——這是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與養生堂有限公司攜手堅持20多年的原因。他們的故事,或許能為疏通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帶來啟示。
在廈門大學諸多產學研合作模式當中,夏寧邵教授團隊(下簡稱“夏寧邵團隊”)與養生堂有限公司(下簡稱“養生堂”)的合作是令人稱道的典型案例:
校企雙方有著長達20多年高度信賴的穩定關系;研發全過程深度融合,科研成果順利實現產業化,破解科研與市場“兩張皮”難題;雙方共同產出的全球首個戊肝疫苗、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全球首個艾滋尿液抗體自檢試劑、全球首個新冠病毒總抗體檢測試劑等優秀成果,皆具有國際影響力。
更不用說雙方團隊帶頭人的身份標識——夏寧邵累計擁有100項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為入選《自然·生物技術》2016年度、2020年度全球轉化領域前二十的研究者;養生堂創始人鐘睒睒是《2021胡潤百富榜》中國首富。
“這種伙伴式的合作模式要求很高,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它達到了學校、生產企業和國家產業發展的三贏,實現了合作雙方在上游應用基礎研究和下游產品開發及產業化之間的高度互補。”廈門大學校長張榮這樣評價。
鉆研:與瓶頸斗爭 與病毒賽跑
“在研發過程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瓶頸。我們每一天都是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和堅持在與瓶頸斗爭”
2021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廈門大學翔安校區橢圓樓內,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正在忙碌。他們都是夏寧邵團隊的成員。
研究人員們走路時自帶陣風;接受采訪的夏寧邵團隊核心成員、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軍,語速像加快了1.5倍。
20年來,該中心每周工作6天,全年工作超過300天,人均每天工作時長達12.7個小時,一些人甚至達到十六七個小時。
節奏快、時間長,這是團隊工作常態。因為,他們是與病毒賽跑的“疫苗人”。
夏寧邵團隊在疫苗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團隊在全球首創出原核表達類病毒顆粒疫苗技術體系,首次使大腸桿菌成為人用疫苗生產的工程細胞,在真核表達系統之外開辟了疫苗工業的新路徑,為研制和生產人用疫苗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選擇。
基于大腸桿菌原核表達系統,加上基于自主發現的戊肝病毒靶點,團隊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同樣基于這項原創疫苗技術,團隊克服關鍵性技術難題,研制出首個國產第一代宮頸癌疫苗(二價)并上市,將第二代宮頸癌疫苗(九價)推進至三期臨床試驗,還通過發展結構疫苗學新技術率先實現第三代宮頸癌疫苗(二十價)技術突破。
“價”代表疫苗覆蓋的病毒亞型的種類,“價”越高,覆蓋的病毒種類越多。夏寧邵團隊的疫苗研制進展,意味著國產宮頸癌疫苗對女性群體保護率有望達到99%以上。
和病毒賽跑,沒有一個“拼”字不行。然而,疫苗研發和成果轉化之難,常人難以體會。
夏寧邵介紹,大腸桿菌作為表達系統的突出優勢是制備簡單、成本低廉,但大腸桿菌細胞壁內含脂多糖,為防止接種者發燒,團隊在疫苗制備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控制脂多糖含量,這個控制流程會增加提煉工藝的難度。不僅如此,大腸桿菌內培養的抗原多以沉淀(包涵體)形式存在,這也讓后期純化工藝的難度增加。
團隊成員李少偉回憶,在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馨可寧”攻堅階段,團隊曾花幾個月時間才從廈門一家醫院的宮頸病變病人中克隆到用于疫苗研發的人乳頭瘤病毒(HPV)的L1基因,隨后在大腸桿菌中表達獲得了HPV類病毒顆粒,取得關鍵進展。但在疫苗工藝開發過程中,為解決其中一“價”的生產工藝難題,課題組成員曾崩潰大哭。
一組數據可見疫苗研制的艱辛——
歷經7年,研制出艾滋病診斷試劑盒;
歷經14年,研制出全球第一個上市的戊肝疫苗;
歷時18年,研制的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獲批上市。
目前,夏寧邵團隊正在開展輪狀病毒基因工程疫苗、通用流感疫苗、乙肝治療性疫苗、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等創新疫苗的研制和探索。團隊研發的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已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應急審批并完成Ⅱ期臨床試驗,正在開展海外Ⅲ期臨床試驗,成為我國五條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技術路線之一。
“在我們的研發過程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瓶頸。我們每一天都是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和堅持在與瓶頸斗爭。但我們的堅持也不是盲目,是基于充分論證得出的實驗數據的自信。”張軍說,“為民眾謀求健康福祉的理想、對病毒免疫之路的不竭探索,是支撐我們的精神信仰。求索路上,廈門大學、合作企業養生堂給予了我們長期穩定的支持。”
支持:“不問過程”的高度信任
“‘推’,要掌握力度。要充分尊重高校的知識邊界和學術自由度,不能限制科學家發散思維和想象空間”
夏寧邵團隊有一個強大的資助者——養生堂有限公司。公司的創始人是《2021胡潤百富榜》中國首富鐘睒睒。
20年前的世紀之交,全球經濟剛剛走出亞洲金融風暴余波,中國迎來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周期。彼時的養生堂經過數年打拼,已完成自身的原始積累,展現出錨定未來大健康產業的獨到眼光,也摸索出不少風險投資模式。在布局生命健康領域時,它尋找到包括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在內的4支科研團隊,欲開展合作共建。
“這些團隊中不乏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實驗室,我們是最弱小的一支。”張軍回憶,當時的團隊處于事業起步期,正在攻關省發改委的一個艾滋病診療試劑盒項目,缺一筆錢救急,“我們的賬上是負10萬元——因為我們急著要一個10萬元的離心機,但沒錢買,無奈之下跟廠家協商儀器先運過來供我們使用,回頭再補款”。
養生堂與廈門大學共同組建“廈門大學養生堂生物藥物聯合實驗室”的戰略合作協議,解了燃眉之急。根據協議,養生堂要在之后5年內為夏寧邵團隊提供總額為1250萬元的科研資金。“當時才剛洽談完,雙方還沒正式簽協議,對方就先打了30萬元過來。這讓我們很感動。”張軍說。
就在簽約完成后的一年多時間內,夏寧邵團隊順利完成了第三代艾滋病快速診斷試劑盒的研究開發,并且此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成果產生,包括禽流感、甲流、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60余項檢測重要病毒的試劑。
檢測試劑總體的市場總量盡管規模不大,但源自高校創新的檢測試劑憑借著出色的精準度幫助養生堂迅速打開了市場。
“當年與養生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團隊當中,只有夏寧邵團隊‘存活’下來并持續有成果產出,且團隊獲得的所有經費都繼續用于科研,公司對這支團隊予以高度支持。”養生堂旗下的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成回憶,從協議簽訂后次年開始,養生堂就持續追加科研資金,至今已累計近3億元。
不僅如此,為了更加高效地進行科研成果轉化,2001年,養生堂收購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進入生物制藥產業領域;2005年,養生堂在廈門獨資成立廈門養生堂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專注基因工程疫苗產業化。
這個舉動,被形容為“不問過程的高度信任”。
2019年4月,在廈門大學產教融合高峰論壇上,鐘睒睒表示:“我有時候會‘推’一把。‘推’要掌握力度,要充分尊重高校的知識邊界和學術自由度,不能限制科學家發散思維和想象空間。”
而張軍認為,起初打動鐘睒睒的是科學家的科研精神和夏寧邵團隊干事創業的拼勁。“他當時對合作伙伴提出的要求是‘年輕的’‘努力的’,公司調查人員推薦我們的理由正是我們團隊‘整天不睡覺’。”
但雙方能攜手20年之久的關鍵,是夏寧邵團隊立項的最核心標準——應健康之所需。“我們的終極研究目標是成果有用武之地;養生堂的目標是在生命健康領域獲得正當回報。我們共同出發點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但生物醫藥的產學研轉化周期非常長、風險非常高,在實現終極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企業的收獲,幫助企業來獲得成果,而這個成果,同時也是社會需要的。”
這恰是一種既有利于提升原始創新又有利于促進成果轉化的創新生態——學校研發團隊專注科研,瞄準高端原創技術突破;企業專注成果的轉化和市場推廣。科研成果順利實現產業化,給企業帶來了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聲譽,企業也愿意繼續投入穩定經費委托科研團隊繼續開展新項目研發。
后盾:“無懼雜音”的寬松土壤
“這里有很多人支持我。我覺得我真的適應這里,喜歡這里”
夏寧邵團隊與養生堂共育豐碩的科研成果背后,有一面堅強的后盾,有一片寬松的土壤,那就是廈門大學。
1994年,而立之年的夏寧邵已顯示出微生物學、病毒學方面的科研探索能力,主持了國家攻關項目等多個科研課題,其主持完成的“中國各民族丙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項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廈門大學在原生物系主任曾定的大力推薦下,將夏寧邵從湖南省引進,并支持他組建了生物技術研究實驗室。
在人才濟濟的廈門大學,夏寧邵的存在有點獨特:空降而來,并不亮眼的簡歷,所研究的領域并非廈大傳統優勢學科。其團隊與養生堂的緊密合作,也一度有人質疑是“為企業打工”。
對這些,夏寧邵不作解釋,夜以繼日埋頭搞科研。廈大則打破常規,特許夏寧邵為主任的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職引進海外著名資深學者,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開展實質性科研合作。
“對我們這個‘非主流’的‘孩子’,廈大從來沒當外人看,要場地給場地,要人給人,始終無懼雜音。學校盡所能來支持我們的團隊,給予我們非常寬松的發展環境。”張軍說。
20多年過去,夏寧邵團隊已壯大成擁有近300人的研究隊伍,形成了基因工程疫苗、體外診斷、工程抗體、乙肝研究、流行病學與臨床評價等研究方向,建立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完整創新鏈條,成為我國疫苗領域一支重要創新團隊。
團隊所在的腫瘤細胞工程國家專業實驗室,也在廈門大學的鼎力支持下升級成為“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同時也是福建省醫學分子病毒學研究中心、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醫用生物制品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而作為南方之強,廈門大學建設一批交叉融合、集中攻關的大平臺、大基地,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產出重大成果的能力。
去年11月,廈門大學發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創新性地建立了科技成果申請預評估制度,在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科技成果所有權、自主處置權等方面做出大膽探索,設計了詳盡的分級分類管理方案。
“廈門大學是一所文理見長的基礎研究強校,有愛才惜才的光榮傳統。在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的道路上,學校陸續出臺系列舉措,提供路徑和保障,從思想上激發教師們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實現‘頂天立地’。”廈門大學副校長江云寶表示。
而廈門大學這面堅強后盾,給了夏寧邵強烈的歸屬感。夏寧邵說,每當飛機降落廈門時,他就感覺到家了。“這種家的感覺不局限于一家三口的概念,而是你回到你自己待的地方。可能我在別的地方也一樣能做事,卻不一定能做得這么好。這里有很多人支持我。我覺得我真的適應這里,喜歡這里。”
責任編輯:趙睿
-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點亮創新引擎,續寫南強榮光2021-12-22
- 廈門大學獲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2021-11-26
- 廈大學子創作熱血涂鴉,鼓勵新生在人生新局各顯神通2021-09-10
- 廈門大學:新學期如期開學 陪同人員不得入校2021-08-26
- “孤版”廈大百年校慶版錄取通知書火遍全網2021-06-30
-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舉行建院十周年慶祝大會2021-06-07
- 廈門大學高級工程師陳曉籌:普及IPv6過程存在著巨大市場2021-04-26
- 廈門大學發布2021年強基計劃招生方案2021-04-20
- 廈大舉辦百年校慶系列講座 易中天連開兩場“易式”講壇2021-04-09
- 習近平總書記賀信激勵福建省各校師生和教育界人士奮發作為2021-04-09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制造軍團”出征北京冬奧2022-0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