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在涉農金融領域,一直存在“兩頭難”問題:一頭是農民貸款難、貸款貴;一頭是金融機構不敢貸、不愿貸。如何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地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
福建發揮政策指揮棒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匯聚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等多方合力,共同破解金融支農惠農的“硬梗阻”。截至去年底,全省涉農貸款余額1.8萬億元,同比增長9.57%,占各項貸款25.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個百分點。
引流向,指揮棒精準向農
春耕收官,長汀縣河田鎮農機大戶傅木清,又投入中稻工廠化育秧。
傅木清的合作社現有300多臺(套)農機具,每年能為4萬多畝耕地提供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服務。今年,他還花10多萬元購置了全省首臺有序拋秧機。但作為新產品,有序拋秧機暫時還未列入農機具補貼目錄。農忙時節,正是資金需求最大的時候,傅木清感到有點捉襟見肘。
一款專屬信貸產品,帶來了“及時雨”。
今年3月,省農業農村廳與興業銀行聯合推出“興業惠糧貸”,面向全省糧食從業者,提供最高500萬元的信用額度。不久前,傅木清申請了龍巖首筆“惠糧貸”。貸款不僅“秒達”,利率還低至3.65%。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資金需求巨大?,F實情況卻是,農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經營主體普遍缺抵押、少擔保。出于風險和收益考量,金融機構“懼貸”“惜貸”在所難免。
如何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向鄉村振興領域?關鍵在于發揮政策指揮棒的作用。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完善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保持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
與此同時,福建用足用好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持續調動涉農信貸投放積極性。
政策指揮棒,正引導金融活水流向鄉村振興的方向,精準“滴灌”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重要對象——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也是金融支農的頭等大事。政銀聯袂推出的“惠糧貸”,正是金融支持糧食生產的最新力作。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福林貸”“黃魚貸”“茶易貸”“枇杷氣象指數保險”“設施蛋鴨養殖保險”“太子參價格保險”……在福建,幾乎每一種“土特產”都有一款專屬金融產品。截至2022年末,全省鄉村十大特色產業貸款余額1738.22億元,比年初增長32.86%。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福建對脫貧戶與邊緣易致貧戶5萬元以下貸款實行免擔保免抵押,并在過渡期內全額貼息。截至目前,全省累計為6.69萬戶脫貧人口發放小額貸款47.44億元。
指揮棒引領金融活水精準向農,同時也撬動現代農業綠色化轉型。
去年5月,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在廈門落地,發放全國首批農業碳票。隨后,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白交祠村的三家農戶,憑借手中碳票,獲得了廈門農商銀行蓮花支行發放的“鄉村振興碳匯貸”,共計50萬元。
在福建,“空氣”也能貸到錢,早已不是新鮮事。林票貸、農業碳票貸、“綠色評分卡”等綠色金融產品,正“貸”動農業農村逐“綠”前行。
暢渠道,匯聚多方合力
流向確定了,但金融之水要真正抵達目的地,中間還有不少“硬梗阻”——信息不對稱,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不完善、缺乏有效抵押物,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不健全等。
去年,省農業農村廳等五部門聯合推出的“福建省鄉村振興貸”,為這一難題提供了系統化解決方案。
農業企業信用識別難怎么辦?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全面摸排,建立動態“白名單”,有效減少銀行獲客成本。目前,全省已有35349家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名單管理。
不愿貸、不敢貸怎么辦?3種風險共擔機制可供選擇:銀行和省級政策性優惠貸款風險分擔資金池,各承擔50%風險責任的“銀政模式”;銀行和擔保公司二八開的“銀政擔模式”;由保險公司提供貸款保證保險的“銀政保模式”。
自去年3月下旬上線以來,“鄉村振興貸”已累計為全省2998家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50.73億元。
涉農金融服務,正從單打獨斗走向協同合作。眼下,福建正匯聚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等多方合力,統籌政策資源、市場資源與金融資源,合力破解“硬梗阻”,讓金融活水暢通無礙地流向廣大鄉村。
人行福州中心支行著力推動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聚合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稅務、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公安司法等政府部門以及電力、電信運營商等信息。
福建農信系統則推動涉農數據和金融數據互聯互通互用,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級評價系統,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準“畫像”。
“我們匯集了土地流轉、涉農補貼、商標與專利、經營、稅收等實時數據。”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有關負責人說,依托這些信息,構建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合作社等3種信用評級模型。評級結果量化后,就能因人因企匹配最適合的信貸產品與利率優惠標準,實現金融供需兩端精準對接。
拓新路,鄉村產權活起來
農民貸款難,還難在手中沒有銀行認可的抵押物。所謂“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說的正是農產品流轉不便,價值不好認定,一旦發生風險,處置困難。
數字化手段,讓老問題迎刃而解。最近,興業銀行三明分行向福建銀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放了全省首筆活體種豬抵押貸款500萬元。
這得益于母豬上“數”。興業銀行在養殖場布設“邊緣盒子”,通過AI視覺盤點算法,對種豬實時盤點和監控。這樣一來,就能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監管,發生風險及時預警,第一時間通知業務人員。
茶葉同樣實現大數據賦能。眼下,春茶集中上市。茶鄉安溪的一家鐵觀音企業,借助衛星遙感技術,獲得了興業銀行泉州分行發放的1500萬元貸款。
去年年底,興業銀行上線衛星遙感系統,并為農作物建立了“種植流”模型。系統能夠幫助業務人員快速識別茶園地塊,自動進行資產評估與風險預警。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這套系統榮獲2023年數字中國創新大賽總決賽“空天大數據應用開發賽道”一等獎。
“農村生產要素高度分散,大多具有非標屬性,缺乏權屬證明,估值難、確權難、流轉難。”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破解缺少有效抵押物這一難題,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構建“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閉環。
喚醒沉睡的資產,讓鄉村產權活起來。
去年2月,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市級)上線。該平臺能夠為全市各類農村生產要素提供確權登記、交易流轉、產權評估、融資擔保、資產處置等服務。
依托該平臺,郵儲銀行寧德市分行推出“郵素貸”產品包,涵蓋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海域使用權、民宿、勞動者要素等20余種生產要素貸款。當年3月,該行在霞浦縣發放首筆養殖證抵押貸款。當地黃魚養殖戶王廷平以養殖證確權進行融資,獲得25萬元信貸資金,用于擴充漁排規模。
金融之水,也激活了國有農場的資源。
近年來,福安市政府整合全市農墾資源,成立福安市農墾集團,先后兩次獲得農發行福安市支行3.5億元和14.5億元貸款,用于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及農業規模生產提升項目,以及農地連片綜合開發建設項目。整體建設涉及農業土地開發6385畝、撂荒耕地復墾5593畝、舊村復墾550畝,項目建成后將推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通過科學的集約化經營,帶動村集體和農戶提高收益。
記者手記>>>
匯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合力
□張 輝
資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要素。無論是鄉村建設,還是做大做強“土特產”文章,都需要投入真金白銀。要改變過度依賴財政資金投入的格局,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資本積極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
經營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的擔保物與抵押物,信用體系不健全……傳統農業的天然屬性,曾是橫亙在農業農村與金融資源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破解金融下鄉難題,必須找準并破解這些堵點、痛點和難點。
基于農業農村的特殊背景,不能一味用純商業化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應當明確農村金融產品的準公益性與普惠性。通過政策撬動,引導更多資源優先投入“三農”領域。更重要的是,要改變過去金融機構各自為政、金融服務碎片化局面。匯聚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基金等多元合力,在多方聯動中共同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統籌政策、市場、金融資源,綜合運用產業、財稅、金融政策,形成集成化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模式。
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拓展農村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責任編輯:肖舒
- 2023“清新福建行”兩岸融媒體聯合采訪活動啟動2023-06-02
- 第十五屆海峽論壇6月16日起在福建舉辦 國臺辦:籌備工作基本就緒2023-06-02
-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44年保持全國首位2023-06-02
- 福建省啟動“數安護航·八閩行”專項行動2023-06-02
- 福建省體育局領導到運動中心調研并召開座談會2023-06-02
- 《福建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正式施行2023-06-02
- 福建造血干細胞捐獻突破400例2023-06-02
- 成長快樂!福建多所小學“花式”慶“六一”2023-06-02
- 福建省首部報業專志正式出版發行2023-06-02
- 福建古田:小銀耳開出“致富花” 奏響鄉村振興曲2023-06-02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會展業“雙城記”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2023-06-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