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24年9月13日第01版
開欄的話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在對口援藏、援疆工作分別開展30周年、25周年之際,福建日報社援藏、援疆工作室先后掛牌,這是三地媒體攜手助力福建援藏、援疆工作宣傳的務實舉措,更是新聞媒體深度參與推進“文化潤藏”“文化潤疆”工作的有益嘗試。
即日起,本報開設“一道”欄目,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報道援藏、援疆干部人才同西藏、新疆兩地各族兒女一道奮斗、一道跋涉、一道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的生動實踐和奮斗篇章。敬請關注。
東南網9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陳輝宗 劉見聞 鄭璜 林霞 昌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志雄 魏健楠)
這是波瀾壯闊的歷程。
1998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第一次進藏,率領第二批福建援藏干部進藏。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尼洋河畔到藏東明珠,30年來,福建省先后對口支援西藏林芝、昌都,用“福建所能”回應“西藏所需”,逐步將“福建理念”“福建元素”“福建經驗”融入當地。
這是人生境界的刻畫。
30年來,10批653人次福建援藏干部人才傳承和發揚“援藏精神”,將艱難跋涉的身影留在了蒼茫遼闊的雪山之巔,將深淺不一的足跡留在了高山深谷的項目現場,將希望的種子埋進了當地干部群眾心中,讓民族團結交流合作之花在雪域高原綻放。
在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之際,記者踏上西藏的土地,輾轉于深溝高壑、山路崎嶇、濤怒湍急間,尋訪福建援藏干部人才行走“世界屋脊”的身影,近距離感受閩藏共奏山海交響,共譜情深意長。
一顆種子的落地
向陽新生,筑夢未來
昌都革命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段關于修筑川藏公路的記錄。
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0多萬筑路大軍歷時4年多,經受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克服復雜的社會環境、保障不足等考驗,僅靠簡陋工具,修筑天路的真實寫照。
這個“共和國一號工程”改變了西藏沒有一寸現代化公路的歷史,至今仍是進出藏重要通道。
由于離福建援藏隊員在昌都的大本營——福建公寓很近,這個博物館也成了不少隊員了解這顆“藏東明珠”的第一站。他們記住了這樣兩句樸實的話,“吃大苦、耐大勞”“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
福建援藏醫生深入基層縣區為農牧民群眾手術。圖源:西藏日報
“父輩們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才換來今日天塹變通途,我們受這點苦、遇這點累,又算得了什么。”頂著尚未過去的高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劉春雹成了福建援藏醫療隊的一員。
即將接手的昌都市婦幼保健院,面積增加了30倍,人員編制依然只有30人。而昌都79萬人口中,有40萬是婦女兒童。聽到這樣的介紹,隊員們坐不住了。
“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援藏前輩們口中常說的話,劉春雹和她的戰友們用身體感受,以行動踐行。
2023年上半年,昌都市婦幼保健院里,一名早產兒情況危急,連家人的第一念頭都是放棄。
不容遲疑。氣管插管、呼吸機高頻震蕩通氣等措施馬上跟進;從保溫箱的使用到新生兒皮膚護理,新生兒留置針、呼吸機使用,援藏醫療團隊帶著當地護士邊學邊做。
第25天,母親白瑪(化名)抱著即將康復出院的寶寶,宛如捧著失而復得的珍寶。
在福建省“組團式”醫療隊幫助下,醫院恢復了停止6年的住院分娩服務,建立完善了80多項管理制度,并開創了多個特色科室。
來自福建的醫護人員還成功實施全區“首例手術”20余項、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00余項,首次接收10名先心病患兒到閩救治,大骨節病患者數量無新增且逐漸下降。探索“互聯網+援藏”新模式、引入三明醫改理念,更為當地留下了“帶不走”的專家隊伍。
確保援藏資金80%以上投到縣及縣以下基層、80%以上投到民生領域。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另一發力重點是教育。
當地藏民為援藏醫生點贊。福建日報記者 吳鵬 攝
“發展邊壩,教育先行”,巴里拉山下的這句承諾,正從愿景成為實景。僅看邊壩縣中學,2020年實現考上內地西藏高中班“零”的突破,2024年上線人數達28人。
無怪乎提到邊壩教育的變遷,邊壩縣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邊壩工作組領隊林福泉自豪滿滿:“曾經邊壩在11個縣區排名墊底,如今躍升至第五名,今年又有43名學生的成績超過內地西藏班錄取分數線。”
攀升的數字背后,是割舍不斷的“桃李情”。
20年前,漳州市第三中學開始承辦內地西藏班,王阿勇有了藏族學生;作為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一分子,他與更多藏族學生結緣。傅玉香、李光文、劉斯、曾曉梅等,留戀這片雪域的福建教師,還有許多。
“閩昌名師工作室”教學教研品牌,常態化推動“云課堂”“云教研”教育援藏新方式,實施“診斷式”常態化教研……
昌都市教育局副局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教育文化組組長陳鵬程說:“教育援藏絕不是物質上的單純給予,更在于搭建一座座西藏與內地交流的橋梁,為離太陽最近的孩子打開一扇扇夢想的窗戶。”
一座橋梁的搭建
交往交融,從心出發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領隊,昌都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呂國健表示,經過30年接續奮斗,福建援藏已投入各類援藏資金近50億元,實施援藏項目1118個,正在實現從單向的經濟援助到產業對接、互利共贏,從“水電路網”基礎設施硬件到“理念”“方法”“社會融入”等軟件的轉變。
也因此,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舉、綿綿用力,用心搭建起一座座橋梁。
福建省援藏工作隊引入海螺水泥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投資約12億元,是助推八宿縣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圖源:西藏日報
昌都經開區康巴文化產業園的唐卡漆畫培訓基地,擺放著一幅仍在創作的巨幅唐卡漆畫作品,名為《茶馬古道路線圖》。完成后,它將被放置在拉薩貢嘎機場,向進出藏的人們展示著昌都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輝煌過往。
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牽線下,唐卡和漆畫,這兩種歷經千年傳承的非遺項目跨界融合,產生了唐卡漆畫。
出身唐卡世家的青年唐卡畫師仁青郎加成了吃螃蟹的人。他發現,唐卡漆畫讓唐卡變成了更具有收藏價值的作品。
福建省援藏工作隊同省委宣傳部等部門組建“唐卡漆畫文化產業小組團”,爭取到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2020年5月,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唐卡漆畫文化產業小組團支持協調下,唐卡漆畫培訓班在昌都市康巴文化產業園開班。圖源:西藏日報
六年來,唐卡漆畫在昌都發芽、生長,唐卡與文創產業、旅游業結合更為緊密,經過培訓的畫師視域更寬。除助力精準脫貧外,這一新的藝術形式更成為漢藏文化交融、促進民族團結的有效載體。
另一場山海攜手的融合之旅,也已拉開序幕。
源自古老象雄文明的藏香,被譽為“藏域三寶”之一,其制作技藝已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產品質量不一、品牌力不足、市場拓展受限、規模效應不強、富農能力不足等短板,阻礙其發展步伐。
助力來自3500公里外的“中國香都”福建省永春縣。其下轄的達埔鎮共有制香企業近300家,年產值達數百億元,還有全國唯一建成的國家級香產品質檢中心。
2024年3月,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促成下,國家香檢中心昌都業務中心正式落地昌都,為藏香產業的標準化生產、檢測、科研提供“家門口”的便捷服務,昌都市藏香產業向著標準化、規范化邁進。
昌都福昌香業公司負責人劉曉靜在位于市中心的“藏香閣”體驗館里,向往來的客人推介永春香與藏香融合的“福康巴”新藏香產品。“從原材料采購、基地標準化建設,到品牌推廣、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等關鍵環節,我們都得到了福建援藏工作隊的全面支持。”她說。
昌都藏香產業,正帶著其獨特的文化香氣,飄向更遠方。
聚焦重點群體、圍繞重點領域,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不斷豐富交往交流交融的內容和形式。兩年來,組織昌都青少年、宗教界人士等群體44批1000多人次赴閩學習交流,閩藏兩地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流頻次日漸增強、交融程度走向深化。
一片雪域的變遷
產業培育,造血活血
橫斷山脈南段的昌都市左貢縣群山環抱,怒江穿流而過。這里山高谷深,平均海拔約3800米。放眼望去,層巒疊嶂間,一片片野生核桃林挺拔生長。
它們,能成為產業發展突破口嗎?
“難,運輸成本、管理成本高,又是質地堅硬的山核桃品種,不好賣。”福建援藏工作隊甫一入縣,聽到的卻是消極的聲音。
福建省援藏對口左貢助力脫貧攻堅的“成功紅萬畝葡萄基地”。圖源:西藏日報
預料到在高原謀發展很難,但沒想到這么難。
先后六次邀請專家對核桃周邊產品進行可行性研究,反復論證、市場調研,他們最終決定,生產山核桃油!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建起的廠房里,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繼續添置設備、試投產,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繼續完善商品生產許可證,幫助企業注冊商標,引進廈門國企對產品的設計包裝、物流、倉儲、配送進行全鏈條支撐。這家左貢縣旺達食品有限公司,成為當地第一座高標準、全環節、現代化的食品加工企業,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
奮斗六個寒暑,“鐵核桃”榨出了“金”汁,商標就叫“玉曲鷺”。玉曲河是左貢的母親河,鷺則代表鷺島,生動詮釋廈門左貢兩地一家親。
截至2024年5月,公司累計銷售核桃油26.4萬瓶,產值1980萬元以上,有望成為左貢第一家規上企業。
借助消費幫扶,左貢的核桃油已經賣到了廈門乃至全國,但真正實現市場化運營仍需努力。“我們幫助企業借助新媒體平臺,提高產品曝光度,也積極推動核桃油產品進駐商超、酒店等渠道。”左貢縣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左貢工作組領隊柯海濤說。
“過去,老百姓得自己賣核桃,現在有人固定收購,我還有了穩定工作,核桃真正成了群眾增收的寶貝。”2022年起,左貢縣旺達鎮夯達村村民丁增卓瑪就在核桃油廠工作。26歲的斯郎永宗也成了廠里的管理人才。“剛入職時,技術人員一邊操作一邊教我。如今,我也用同樣的方式帶新員工。”
福建對口支援昌都縣區新村建設(洛隆縣布許福建新村示范村)。圖源:西藏日報
援藏干部人才來了還會走,但一個個小小的改變,就如播下了一顆顆種子,總有機會發芽、成林,讓雪域高原煥發新貌。
邊壩縣林麝養殖基地里,最初引進的10只林麝群體,如今已經壯大到200多只。提取麝香,是人工養殖林麝的目的之一。前者正是漳州片仔癀4味公開的成分之一。2023年,基地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基地出售麝香加新生林麝幼崽,總產值達到近150萬元。基地負責人拜金介紹,這一數字有望很快增長到500萬元,下一步將探索麝香與本地野生藏藥材的深加工。
昌都市清潔能源技術重點可開發項目年發電量,相當于三個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成功引入福建省屬國企與另外兩家援昌都市國企,與昌都市國企成立合資公司,形成昌都新能源開發“1+3”模式,去年成功中標金沙江上游清潔能源基地牧光互補70萬千瓦光伏項目。“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約4.1億元,為當地帶來財稅收入近4500萬元。”援藏干部賴偉源說。
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布局,一批小而精特色產業脫穎而出。“一片光伏、一方銅礦、一只藏香豬、一袋水泥、一瓶核桃油、一瓶葡萄酒、一支藏香、一個園區、一頭林麝、一瓶啤酒”,共同建構起“市縣聯動、一縣多品、縣縣有特色”的產業援藏格局。
遼闊的邦達草原,純凈的來古冰川,日夜奔騰的瀾滄江水,伴隨時光流轉、歲月變遷,成為山海共一道的最好見證。
責任編輯:趙睿
- 省全面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2024-09-13
- 福建:攢足“耐”力,LP出資一枝獨秀2024-09-12
- 全國首批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名單公布 福建一項目入選2024-09-12
- 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公示 福建5個產業集群入選2024-09-12
- 國臺辦發言人介紹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一年來落實進展情況2024-09-12
- “村BA”、CBA、KPL,多項全國大賽在福建等你!2024-09-12
- 25個!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出爐!2024-09-12
- 第17屆夏季殘奧會福建運動健兒凱旋!2024-09-12
- 福建:以更高標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4-09-12
- 福建:數據賦能 辦事不煩2024-09-12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這個暑期,福建旅游何以火熱?2024-09-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