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手書的“十無益”格言
海峽網9月1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章微) “兄弟睦,孝在中”,林則徐“十無益”家訓的第三句說的是“兄弟不和,交友無益”。福建國學堂李丹老師說,兄弟之道在兄友弟恭,“孝悌(tì敬愛哥哥,泛指敬重長上)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和“悌”是不分家的,如果悌道行不好,孝道也就不可能圓滿。人的一生中兄弟姐妹是相伴最長時間的人,若連這樣的至親都不能相濡以沫、互相照顧,出去交朋友豈能很好與人相處?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什么孔子強調孝悌是根本呢?李丹老師說,就因為孝悌是連著的,不能分開。如果悌道行不好,孝道也就不可能圓滿。《弟子規》中《出則悌》的第一句說的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在家里面兄弟能和睦,能互相提攜、互相關心、互相照顧,自然而然出門在外就懂得用同樣的態度去面對朋友。
明末清初進士于鐵樵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位淮陰官員,他的兩個兒子從小不和,兩人一年都見不到一次面。后來哥哥病危,請人叫弟弟到床前,牽著弟弟的手說:“我十九歲就結婚了,也沒有得到妻子的愛,到三十八歲,父母親就過世了,所以我一生非常孤獨,這輩子在一起最久的只有我們兄弟二人,但我們倆一生都不和,我今天才開始感到后悔和覺悟,然而我的一生,卻快要走完了啊!”哀莫至此!人生若能重來,相信這位哥哥會走過一場兄友弟恭的人生。
這樣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龍巖老林身上。他今年65歲,是名個體戶。他告訴記者,當年,他總感覺母親偏愛弟弟們,3兄弟間生了嫌隙,走動得很少。當他生了重病后,身邊真正關心他的朋友很少,倒是多年不怎么走動的弟弟時常來陪伴,出錢又出力。他這才反思自己:大半輩子既對不起兄弟,也對不起父母,他這個長兄沒有盡到兄長的責任。若生命可以重來,他一定和弟弟們和睦相處。
三兄四弟一條心 門前黃土變成金
李丹老師說,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份,每人一份;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份;而且明天就要動手。說也奇怪,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后,非常震驚,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才憔悴枯萎了!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他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三兄弟一轉念,這棵樹竟然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她說,俗語說:“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黃土變成金。”兄弟一母生,遇事不能爭。豆萁為相煎,友愛自天成。兄弟多和睦,家道才能興旺。兄弟如手足,悌道造大同。
福州文史愛好者、省人民醫院退休中醫齊上志說,林則徐小時候,家里很窮,他的媽媽和姐姐妹妹靠做紙花補貼家用,常常熬到深夜。林則徐十分心疼媽媽和姐妹們,要幫她們做紙花。母親說小孩子應該志氣遠大,要讀好書,為國爭光。后來,林則徐事業取得很大成就,非常照顧自己的家人,死后和他們葬在一起。中國許多地方的祠堂上都有“入孝出悌(即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的題詞,說明“孝悌”是中華民族普遍的家風家教。而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家風應該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肖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