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白塔內螺旋狀的木梯沿著墻面,一層一層直達塔尖。
海峽網11月14日訊 (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拯 鄭靚/文 黃孔瑜/圖) 穿過定光寺大殿,沿著回廊,來到白塔前。福州市民大多都有這么個習慣——繞塔七圈,祈求時來運轉,而塔下的紅色小門上了鎖,無法窺視內里。塔外安寧靜謐,塔內又是何等景象呢?
李天王手中的寶塔能夠降妖伏魔;白娘子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神話賦予寶塔神奇力量,“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法華經·見寶塔品》中的描述,也讓人對寶塔充滿遐想。昨日,海都記者走入白塔,探秘塔內洞天。
60年代:登塔要門票,每張5分錢
“80年代末,我曾登上過白塔。”福州市民石先生說,那時的白塔還是開放的,市民可以沿著木梯爬到頂層,俯瞰榕城。
在石先生的記憶中,白塔的每一層都有建著圍欄的環形走廊。可從上世紀90年代起,白塔封閉禁止游人參觀。
“以前想登塔,是要買門票的,每張5分錢。”年過八旬的張依伯告訴記者,60年代初,白塔修繕后更換了木梯,對游客開放。
憶起早年登塔的情景,張依伯說,越到高層臺階越陡,攀爬也越來越費力。白塔閉門謝客后,想360度鳥瞰福州成了難事。
80年代:塔內讀書,是老福州風潮
昨日上午,定光寺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塔前。他轉動鑰匙,旋開了白塔正門的大鎖。記者推開門時,揚起薄薄灰塵。神秘的白塔內部,展現在記者的眼前。塔內主色調也是白色,有許多木制構件。爬至二層抬頭仰望,螺旋狀的木梯沿著墻面,一層一層直達塔尖。
古建筑專家王勇堅,對白塔有著深厚的感情。80年代初,王勇堅的學生時代,每逢大考,他都會和同學們到白塔、烏塔內靜心讀書。“當年,福州的夏天就已經很炎熱了,位于蒼翠山林間的古塔,是個清涼地。”王勇堅說,在塔里學習曾是一股“風潮”,不少老福州都有這樣的經歷。
對于張依伯的爬塔體驗,王勇堅笑著說,這正是古塔在建筑結構上的特殊之處。“古塔下大上小,越到高層建筑空間越局促,臺階只能越做越陡峭。”王勇堅介紹,木梯不僅可通行,也對古塔結構起到穩固作用。對于白塔、烏塔關閉的原因,王勇堅說,主要是去的人太多,影響了穩定性。
“畢竟是千年老建筑,如果有太多游人進入,是很危險的事。”定光寺管委會崔主任也表示,封閉白塔,是為了更好地保護。
古時的白塔,規模比現在大得多
鮮為人知的是,如今市民們看到的白塔,并非它的“完全體”,只是原來白塔的磚軸。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松告訴記者,白塔是典型的“樓閣式”古塔,始建時,有一圈木制樓閣在塔四周,而現在的白塔則是這圈樓閣的核心中軸,“因此,古時的白塔,比現在的規模要大得多。”
記者查閱史料發現,明代嘉靖年間,白塔曾被雷火焚毀。也正是這場天災,使得木制樓閣全部被燒毀。盡管如此,高41米的白塔如今依舊雄偉。
盧美松介紹,古時,寶塔是高僧圓寂之后的藏骨塔,后來隨著規模越來越大,慢慢成為了寺廟的標志,“古代建筑普遍較矮,因此,古人在重陽等特殊節日,都會登塔覽勝。”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重陽登高,寫下《西江月》 一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
而在王勇堅看來,寶塔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象征著人們祈福、辟邪、保平安的愿望,“它和衙門、孔廟、城隍廟一起,構成一座古城的中心。”
烏塔內有許多碑刻,還有閩國高官的祈福題名碑
而后記者還嘗試進入烏塔,可惜因安全問題無法如愿。出于歷史文化的研究需要,盧美松曾在烏塔封閉之后進入塔內。據介紹,烏塔也屬于樓閣式古塔,里面留有許多碑刻。
比如,在烏塔的第四層東面的塔壁上,有一塊“塔名碑”,由楷書寫著“崇妙保圣堅牢之塔”幾個大字,落款有王審知第七子,也是白塔的建造者王延曦的名字。此外,第五層南面塔壁上,還有建塔的“塔記”,第七層則有刻著閩國16名高級官員爵號、職位及妻子的爵封、姓氏的“祈福題名碑”。
“烏塔內的碑刻文字,都是研究五代閩國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可以彌補一些史書的缺憾。”盧美松說。
烏塔內外的浮雕佛像,則是五代時期福建雕塑藝術之高超的證明。王勇堅介紹,烏塔每一層的塔壁上,都設有佛龕,龕中是花崗巖的浮雕造像,共46尊,雕工非常精湛。烏塔的基臺同樣精致,為“須彌座”,座腳雕有獸類、花卉,轉角處還有和成年人一般大小的佛像。
與白塔內螺旋式木梯不同,烏塔里的樓梯,是“折疊式”,每一層都有15級階梯。塔外還設有觀景用的環廊,除了第一層和第七層是單門外,剩下幾層都設有對稱的兩扇門,可以通往環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