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禪寺內景
東禪寺僅剩斷壁殘垣
福州十四中內,廊柱楹聯上依稀可見“南禪”二字
海峽網11月19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拯 文/圖) 古時福州,東西南北四城門外都有一座禪寺。如今,北禪寺隱沒于居民區中,東禪寺、南禪寺已然難覓痕跡,唯有西禪寺依舊巍峨壯麗。
同是千年古剎,同在福州城門外,為何這四座禪寺的命運如此迥然不同?昨日,由伊利集團贊助的海都“榕城十八景”推出候選景點——西禪寺,不少讀者撥打95060,詢問其他三座禪寺的現狀。海都記者逐一探訪,擦去歷史蒙塵,重述禪寺興衰。
東禪寺 規模不遜涌泉寺 毀于軍火爆炸
福州城東門外,晉安河畔,金雞山麓,有條塔頭街,曾經規模宏大,不遜“閩剎之冠”涌泉寺的東禪寺,就在這條街附近。如今,塔頭街已更名為塔頭路,高樓林立,鍋爐廠、美容醫院、臺球廳、茶葉店……千年古剎的蹤跡已然難覓。
年過八旬的福州鍋爐廠退休員工潘依伯,對東禪寺還有模糊的記憶,“這座廟非常大,正門在現在的桂香街,沿著桂香街、朝天橋、長樂路、塔頭路繞一圈,這范圍就是原來的東禪寺了。”
福州民俗學者陳奮隼介紹,抗戰時期,東禪寺被“光明港軍工廠”占用,新中國成立后則被用作彈藥倉庫。1952年那個夏天,彈藥庫發生爆炸,福州四大禪寺中最早興建的東禪寺(建于梁大同五年,即公元539年),就此徹底從地圖上消失。
北禪寺 占地數百平方 隱沒居民區中
北二環路旁,一塊不起眼的指示牌上寫著“北禪寺”三個大字。沿著所指方向,記者拐進小街,占地僅600多平方米的北禪寺就隱沒在居民區中。
時已近午,寺內僧人不多。“我們這只是個小廟,僧人只有幾個。”守寺依伯說,廟雖小,但每逢初一、十五上香的日子,都是香客盈門。
北禪寺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搬遷、不斷重建的歷史。陳奮隼介紹,北禪寺始建于晚唐(約公元864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隨后幾度廢棄,幸得南宋抗金名將李綱丞相重建,清康熙和同治又兩度重修,一度香火興盛之極。
“始建時,北禪寺位于遠離城區的五鳳山,比較偏僻。”陳奮隼說,正因如此,北禪寺漸漸沒落,為了重振雄風,又不斷往市內搬遷,規模也越來越小。
“文革”期間,北禪寺也沒能逃脫被沖擊的厄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北禪寺由樂和居士施資修復,重塑佛像,漸漸重拾舊日氣象。現在的北禪寺,僅剩三座殿、一眼井、一玉佛、一古鐘而已。住持法賢法師介紹,“文革”時,這尊唐代玉佛被僧人埋進附近的田間,才躲過一劫。
南禪寺 設施與西禪寺相仿 曾被用作監獄
建于五代后梁乾化年間(公元912年)的南禪寺,是福州四大禪寺中建寺最晚的,由閩王王審知所建。“南禪寺的興建,也讓周邊不知名的小山、坊巷有了名字。”陳奮隼告訴記者,現在的南禪山、南禪巷,都因南禪寺而得名。
南禪寺遺址在福州十四中里,記者在校園內找到了不少古剎痕跡:石柱組成的長廊;藏在角落的石碑,依稀能看到“南禪”字樣的碑刻……陳奮隼介紹,南禪寺和學校頗有淵源,除了十四中外,1904年一群教育救國者借南禪寺院,開辦了西式學堂——“福州私立開智學校”。此外,解放前,南禪寺曾被短暫用作監獄,用于關押一些輕微犯罪的犯人。1917年左右,臺江發生特大火災,南禪寺亦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灰燼。
榕城十八景第二批候選景點
西禪梵鐘(西禪寺)
水榭戲臺(三坊七巷)
劉家大院(三坊七巷)
閩剎之冠(鼓山涌泉寺)
石鼓摩崖(鼓山佛窟)
繽紛海螺(海峽奧體中心)
瀲滟閩江(閩江夜景)
穿林巨龍(金牛山棧道)
飛鳳艷影(飛鳳山奧體公園)
以上景點名稱為讀者所擬,歡迎讀者繼續推薦照片、美名,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次活動由伊利集團冠名支持。
責任編輯:鄭梅欽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美國領事館舊址 福州煙臺山復興樣本2017-05-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