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棵荔枝樹,見證了180余位共產黨員的視死如歸
海峽都市報記者 周德慶 文/圖
關注理由 在福州西洪路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有一顆歪脖子的老荔枝樹,樹下有塊約1平方米的黑色紀念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很多福州市民不知道:從1926年到1949年,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員,為了自己的信仰,在荔枝樹下,面對反動派的子彈,慷慨赴死。
烈士的鮮血幾度染紅了這片土地。解放前,這里叫“福州西門外雞角弄”,是國民黨槍殺共產黨的刑場。據不完全統計,有180多位優秀共產黨員殉難于此。后來,烈士的后人稱此地為福州的“雨花臺”。
“傷心地名雞角弄,幾多哀思幾徘徊”,日前,海都記者探訪“西門外雞角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見證了一股又一股共產黨員“信仰的力量”。
第一位犧牲的烈士:“此身不做資產杰,有日甘為無產奴!”
炎炎烈日,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門前的廣場有些冷清。進門走一小段,就可看到這棵歪脖子的老荔枝樹。樹身側彎著,像是在致敬一曲浴血壯歌。
樹下的黑色紀念碑約1平方米大,正上方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徽,下方刻著28位犧牲烈士的名字,碑文的署名為“雞角弄犧牲革命烈士后代”。碑上的第一個名字為“翁良毓”,他是最早犧牲在雞角弄的共產黨員,犧牲時年僅21歲。
1926年9月,時任共青團福州地委組委委員兼工農委員的翁良毓,被福建軍閥周蔭人槍殺于雞角弄。他是福州地區首批團員之一,也是大革命時期在福建慘遭軍閥殺害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曾任福建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領導了福州學生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刑前留下詩作,“此身不做資產杰,有日甘為無產奴!”
翁良毓烈士的侄子翁紀湘告訴海都記者,伯父犧牲時,尚未結婚,他出生在福州城內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是一名生意人。1923年初,他到上海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并受指派,回到福州創立團組織。
“伯父用祖父的錢,在福州開設了一家書店,專售革命讀物,書店也是黨組織的聯絡點。”翁紀湘說,伯父血灑雞角弄后,敵人將烈士的尸骨藏了起來,最終家人用50塊大洋,贖出了烈士的遺體。
解放后,翁紀湘經常陪著祖母、父親到雞角弄祭拜先烈,“解放前,雞角弄刑場是一片荔枝林,后來只剩下了兩棵荔枝樹,現在就只剩下了一棵荔枝樹。”
解放后,每年的清明、建黨、烈士紀念日等時候,翁紀湘等一批烈士后人、家屬都會到這棵荔枝樹下,祭拜先人。荔枝樹旁還立著一塊“福州西門外雞角弄革命烈士犧牲地舊址簡介。”
刑場上的婚禮:讓你們的槍聲做我們婚禮的爆竹
翁紀湘先生說,這是他和其他烈士后人,經過幾十年的搜集、整理后立起的。據不完全統計,從1926年到1949年,殉難于此的優秀共產黨人有據可查的就有180余位,包括中共首任福州地委書記方爾灝,福州市委代理書記葉凱,第一次讓福州百姓聽到《國際歌》的北大畢業生鄭長璋,“閩中五烈士”王于潔、黃孝敏、余長鉞、陳炳奎、潘濤等其他革命先烈,也先后在荔枝樹下就義。
其中,中共福州地委第二任書記徐琛與革命者妻子余哲貞在雞角弄刑場還上演了“刑場上的婚禮”。
1927年6月2日晚,在刑場,劊子手要先槍殺徐琛,余哲貞怒喝:“我同徐琛一起入黨,一起革命,死,也要死在一起。”說完,兩人緊緊相擁。這對來自廣東的革命伴侶,為了革命,此前無暇舉辦婚禮,面對敵人的槍口,兩人昂頭高呼:“讓你們的槍聲,做我們婚禮的爆竹吧。”就義時,徐琛23歲,余哲貞20歲。
在采訪中,海都記者了解到,像徐琛夫婦一樣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烈士故事還有很多。2014年,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在荔枝樹以北約30米處,豎立了一塊“福州雞角弄革命先烈救義處紀念地”的白色紀念碑,紀念革命先烈們“為心目中的理想,為天下人的福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美國領事館舊址 福州煙臺山復興樣本2017-05-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