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清掃的機器人
海峽網11月15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鄭靚 文/圖) 近日,福州地鐵1號線北段各站點的裝修進入最后掃尾階段,一支數十人的專業團隊帶著“為地鐵站清肺”的重任,下到各站點。他們將與機器人協作,為各站點的通風空調系統做一次大清潔。
作為特殊公共場所,地鐵站人群密集、流動性大,由于自然通風不足,站內空氣中的污染物難以稀釋,通風空調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昨日,海都記者深入羅漢山地鐵站內,探訪地鐵“呼吸系統”是如何清潔的。
一個車站“洗肺”40名“醫生”奮戰7天
昨日,記者走進羅漢山站時,“醫生們”正在給地鐵的“呼吸系統”做清潔。“車站的通風空調系統就像是人的呼吸系統。”福州地鐵運營公司機電技術主管王紅軍告訴記者,地鐵站若沒有通風系統,空氣含氧量就會降低,會讓乘客出現頭暈、胸悶等缺氧反應。此外,前期施工使風管內部積存了許多灰塵,清潔通風空調系統,就好像給人的肺部氣管進行手術,是件精細活兒。王紅軍說,車站大大小小的通風管道,內外附著的灰塵、細菌、真菌等,都得清除干凈。
據介紹,從象峰站至上藤站,北段12個車站的通風管道(不含商業區風管),面積約98850㎡,各類風閥有3780多臺,設備、管路非常復雜。1號線全線開通迫在眉睫,為這12個車站“洗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平均每個車站‘洗肺’,需35到40個‘醫生’奮戰7天。”王紅軍說。
機器人兄弟上陣 各司其職多道清潔
在羅漢山站的一個設備間,記者看到,通風管道的外露部分已擦拭干凈,立式空調組中的一張張過濾網也一塵不染。“醫生”們是如何下手的呢?
王紅軍說,風管內部很復雜,除各類風量調節閥外,不同的防火風區還安裝有不同的防火閥、防煙防火閥。有些小風管,葉片間距太小,人無法爬進去擦拭,只能出動機器人清洗。
昨日,記者也在現場看到了機器人“三兄弟”。它們底座相似,不同“發型”決定了它們的分工。頂著“掃帚頭”的“大哥”,負責打掃;頂著“吸塵管頭”的“二哥”,負責吸附管壁四周積塵;頂著“噴頭”的“三弟”,負責噴灑藥水,進行管道消殺。“三兄弟”工作時,數據線連接集控臺,由專業人員指揮。
據介紹,每個車站“呼吸系統”做完“清潔手術”,還要接受市防疫中心的檢測,檢測內容包括粉塵、甲醛含量。此外,站內冷卻水、生活用水的水質等也需檢測。
王紅軍還介紹,按照規定,1號線運行后,空調系統過濾網每月至少需清潔一次,確保站內空氣質量。
責任編輯:肖舒
- 舊金山送貨機器人無權過馬路2017-05-19
- 機器人創業是否已進入“最好的時代”?2017-05-18
- NASA測試折疊機器人 未來或許會用來探索火星2017-05-18
- 別看它萌,它被看做是目前最復雜最成功的AI機器人2017-05-18
- 英特爾的Loomo Go打算上路了2017-05-16
- 掃地機的偵測感應系統是啥?2017-05-16
- 國產機器人技術差產品爛 何時與世界較勁2017-05-15
- 耗時18年研發:戴森這款吸塵機器人真值6490?2017-05-10
- 美提起掃地機器人專利調查 涉案中國企業將應訴2017-05-05
- 教會人類價值觀 如何防止機器人背叛人類?2017-05-0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美國領事館舊址 福州煙臺山復興樣本2017-05-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