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三)地片名稱

      序號 保護名單 說明

      1 新港 在臺江區東部新港街道,琯前、琯后、南公園等一帶地區。古稱河口,或河口尾。自北宋開始,就成為福州內河的一個港口,并有造船的歷史。

      2 南臺 泛指福州南門的南郊外,包括現在的臺江區和倉山區的老市區。

      3 臺江汛 在臺江區八一七南路以東后洲街道和瀛洲街道以及中洲島沿閩江一帶的地域。

      4 幫洲 位于臺江區幫洲街道,泛指同德橋西南、同德路西側的地域,面積0.38平方公里。

      5 義洲 在臺江區西南部、工業路以南的義洲街道。這里原是臨閩江的一片洲地,居民多在此養鵝為生。所以也稱“外洲”或“鵝洲”。福州話“外”與“義”諧音,“鵝”也與“義”諧音。久之久之,不管是“外洲”還是“鵝洲”,都轉化為“義洲”。

      6 蒼霞洲 在臺江區南部蒼霞街道。原為閩江水域,由于沉沙淤積,從宋朝開設逐步拓為沙洲,后于陸地相連。初多漁民棲息,本名“倉下洲”,因面對鹽倉前(今倉前山)而名。及至明朝,“蒼霞晚照”為南臺十景之一,因改名“蒼霞洲”,沿用至今。

      7 鰲峰洲 在臺江區的東南部,過排尾橋的一片沖積洲地,屬鰲峰洲街道。

      8 遠洋 在晉安區鼓山鎮的鼓山西麓,俗話說:“遠洋鼓山邊”。面臨南臺江,原稱鳳洋村。

      9 泛船浦 在倉山區臨江街道臨江境。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太監鄧某人來閩督管海上船舶,貪受外人厚賄,將該地租給外人開鑿新港,以供外船停泊。外國者,番也,所以稱“番船浦”,諧音為“泛船浦”。

      10 龍潭角 在倉山區上渡街道臨江處,也稱龍潭窟。

      11 港頭 在倉山區下渡街道。六一南路與連江南路之間,工農路沿線地塊。古代為下渡的渡口,因稱“港頭”。

      12 洪塘 在倉山區建新鎮、南臺島的北部,東臨閩江北港,西臨閩江南港,北靠洪山,其周圍田野多有池塘,因稱“洪塘”。

      13 鳳岡里 在倉山區建新鎮烏龍江北側,也稱“鳳凰岡”,俗稱“鳳岡里”。其東北有“鳳冠山”,分為五支,其形如鳳,故名。

      14 義序 在倉山區蓋山鎮高蓋山之南的烏龍江北岸。原為高蓋山的“外嶼”,因福州方言“外嶼”與“義序”諧音,訛稱為“義序”。

      15 龍嶺頂 在臺江區大廟山東北半山腰。南北走向,南通油巷下,西北達馬口,西南有斜坡上大廟山。嶺長130米,寬4至10米,總面積342平方米。

      16 十錦祠 在倉山區上藤路與下藤路連接處。元末明初,分為倉前山、十境。原名十境祠。

      17 中洲島 位于閩江北岐的白龍江中,北望楞嚴洲,南隔鹽倉前。

      18 三縣洲 位于白龍江心,中州島上游千余米處,現屬倉山區管轄。相傳古時閩江上游山洪暴發,泥沙淤積,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形成洲地,狀如巨舟。當時,閩縣、候官、懷安三縣船民紛紛前來插籬圈地,引起爭執,愈演愈烈。經由福州府判歸三縣共管,因名“三縣洲”。

      19 大廟山 位臺江區上杭路、大廟路和延平路之間,面積約6公頃,山高31米。

      20 祭酒嶺 在鼓樓區西洪路上,原名高安山,系古代西驛道送別之地。

      (四)路口

      序號 保護名單 說明

      1 思兒亭 在鼓樓區鼓東街道樹兜北面半里許。傳說明戚繼光從浙江揮師入閩抗倭,軍令嚴明,于寧德嶺斬子,班師進榕城,在此思念兒子,悲憫之情,后人為建思兒亭,因名。

      2 井樓門 在福州城之東北面,鼓樓區鼓東街道的井樓門。古井大路北口,是古代北驛路的總路口,行人絡繹不絕,為五代夾城東北門。

      3 渡雞口 也稱土街口。在鼓樓區華大街道。

      4 三角井 在鼓樓區華大街道,北大路與華林路、銅盤路交叉口,為福州府城的北門兜。古時因井欄木制,故稱“柴井”;又限于地形,井欄三角,俗稱“三角井”。

      5 鼓樓前 鼓樓在鼓樓區鼓西街道、東街口之北。鼓東路與鼓西路交接處。鼓樓的南大街稱“鼓樓前”,是鼓東路與鼓西路的連接處。

      6 東街口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古時北有宣政街,南有南大街;東為左通衢,西為右通衢,是省城的中心。晚清的后直衛,仍是東街、楊橋路,與“八一七北路”相交處,是個十字路口,因稱“東街口”。

      7 旗汛口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東街與仙塔街、井大路相交處。其地名出自旗營。

      8 軍門前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津泰路中段。東通津門路,西抵安泰橋。

      9 倉頭角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米倉前之南,通蔡院莊,于光祿坊與通湖路交叉的河沿。長65米,寬4米。因古代有 “閩五百羅漢寺”,明初寺改為常豐倉,因稱“倉角頭”。

      10 津門頭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仙塔街之南津門路。

      11 南門兜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為明福州府城的南大門。

      12 西門兜 在鼓樓區鼓西街道福州府城的西大門。今鼓西路、西洪路與湖濱路交叉口。

      13 水部門兜 在鼓樓區水部街道,福州府城的水部門。今五一路與福新路相交處。

      14 象園頭 在晉安區象園街道,今六一路與國貨東路交叉口。屬清初靖南王耿精忠的“耿王莊”范圍之內,因為專門豢養印度象之所,故稱“象園”。有橋,稱“象橋”。

      15 五里亭 在晉安區鼓山鎮后浦村。因距福州水部門五里而遙,故稱“五里亭”。為古代送別長亭。

      16 洋頭口 在臺江區茶亭街道,茶亭與吉祥山交接口。古時茶亭街西側有十八個村莊,稱十八洋。其東路之口,通河口鋪,因稱“洋頭口”。

      17 大橋頭 大橋者,即舊“萬壽橋”。在臺江區中亭街南頭,稱“大橋頭”。屬臺江區后洲街道。

      18 小橋頭 在臺江區雙杭街道安民崎以南,古稱:“沙合橋”。

      19 馬口 在臺江區延平路與 、學軍路的交叉口。

      20 程埔頭 在倉山區對湖街道,麥園路之南。《藤山志》載:“藤山西北麓迤曲為程埔山”,因稱“程埔頭”。

      21 三角埕 在倉山區城門鎮前錦村福廈公路旁。古代路引,青圃蘭圃慢慢走,烏龍過江三角埕。

      22 樹兜 位于五四路北端,華林路與五四路的交叉口。原是福州東北部的一個自然村,在湯邊之北,思兒亭之南,系井樓門外去北嶺的必經之路。

      (五)坊

      序號 保護名單 說明

      1 衣錦坊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位于南后街西側,與黃巷相對,東西走向,東起南后街,西跨通湖路到驛前橋。全長395米,寬4至5.5米。衣錦坊為福州“三坊七巷”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間稱棣錦坊,南宋改名衣錦坊,一直沿用至今。

      2 文儒坊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西側。三坊中居于當中,與安民巷相對,東西走向,東起南后街,西過通湖路,接金斗橋河沿。全長461米,寬4至6.5米。舊稱山陰巷,初名儒林,宋代改文儒坊,明代又名尚書里。

      3 光祿坊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西側,是三坊中最南的一坊。東西走向,東起吉庇路,西至環城路、全長320米,寬10至12米。因坊內有“三山藏”之一的閩山,所以舊名閩山坊,宋照寧以后改為光祿坊,沿用至今。

      4 朱紫坊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安泰河之南、安泰橋之東。東西走向,東起津門路,西至八一七北路,與桂枝里相對。全長580米,寬4至5米,形成于唐末五代。

      5 三牧坊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東街北側。南北走向,西自東街,北達衛前街,全長近300米,寬2.5至3米。

      6 鰲峰坊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于山北麓。東南、西北走向,東通北部門街(今五一北路),西達津門樓、法海路。東口南側古有九曲亭,可通于山;西口轉觀卷,也通于山。全長360米,寬6至12米。

      7 善化坊 在鼓樓區鼓西街道,西水關東北面。南北走向,南起楊橋東路,北接鼓西路。全長188米,寬4.5米。

      8 粵華坊 在倉山區臨江街道,南北走次昂,南自觀海路,北至前街,全長200米,寬1.5--2米。“粵”者,廣東省也。這里多為廣東人所居,因稱“粵華坊”。

      (六)巷

      序號 保護名單 說明

      1 楊橋巷 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居七巷中的最北端。東西走向,東起東街口,原來西至楊橋頭南后街口,過雙拋橋,接文藻山。全長約310米,寬4米。楊橋巷,舊名右通衢,南宋時稱登俊坊。

      2 郎官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楊橋巷以南,東西走向,原東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與水流彎相對。全長314米,寬2至4米,郎官巷,古稱延福里,宋改榮親里,又改郎官坊。宋《三山志》載:“郎官巷,以劉濤子孫皆為郎官,故名。”

      3 塔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郎官巷以南。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全長295米,寬2.2至4.5米。塔巷舊名修文坊,北宋知縣陳肅改為“興文巷”,南宋稱為“興文坊”,明又改為“文興坊“。因閩國時在坊之北口建有育王塔和塔院,所以稱“塔巷”。

      4 黃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塔巷以南。居七巷之中。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與衣錦坊相對。全長306米,寬5至7米。黃巷,唐代及其以前即名黃巷,宋時改新美坊,又稱新美里。

      5 安民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黃巷以南。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及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全長317米,寬3至5米。安民巷北宋初為錫類坊,宋中葉改為元臺育德坊。元代又改為貞節坊,明萬歷年間恢復安民巷。

      6 宮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安民巷以南。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接豐井營。全長309米,寬5至8米。舊名仙居里。宋代改為聚英坊,元代又改為英達坊。明初復英類坊;明成化年間,以巷內曾建紫極宮,稱宮巷。

      7 吉庇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東側宮巷以南。是七巷中最南端的一巷。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與光祿坊相連。南臨安泰河,原唐末羅城大濛。原名“耆德魁輔坊”或“魁輔里”。以里人鄭性之狀元及第,位居輔宰故。又載,鄭性之狀元及第,故稱“及第巷”,諧音成“吉庇巷”。

      8 洗銀營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南后街西側,系閩山巷中段的一條橫巷,東西走向,中有幾曲。東口在閩山巷,西端折北,通衣錦坊。清《榕城考古略》載:“巷曰洗銀營,今稱梯云里。”

      9 察院莊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倉角頭西北,通往米倉前。以明代福寧道西察院設此,故名。

      10 閩山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貫南后街文儒坊和衣錦坊之間,南北走向,長160米,寬2米。因在閩山之麓,古稱“閩山坊”,現稱“閩山巷”。

      11 早題巷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光祿坊東北側。南北走向,南起光祿坊,北通大光里三官堂。長160米,寬1.5至2米。含有“早題金榜”之義。以其諧音,俗稱棗泥巷。

      12 錢塘巷 在鼓樓區華大街道。東西走向,東通鼓屏路,西達北大路,中有一折。

      13 后曹巷 在鼓樓區鼓西街道。東西走向,東自臥湖路,西至通湖路,長295米,寬3米。

      14 保定巷 在鼓樓區鼓西街道。東西走向,西接善化坊,東至通湖路。長320米,寬4-6米。

      15 秘書巷 在鼓樓區溫泉街道。南北走向,南自北大路,北至永安街。清《榕城考古略》載:“舊名善壽坊。因陸蘊、陸藻兄弟官秘書,居此,因名。俗訛為篦梳巷。”又說“篦梳巷”。

      16 蒙古營巷 在鼓樓區溫泉街道.得貴巷之北,東西走向,西起五一路,東接醫官廟和紗帽井。以清初旗兵入閩,其中有一支蒙古兵駐此,因稱“蒙古營”。

      17 都司巷 在鼓樓區鼓東街道、鼓樓前東側。南北走向,南口鼓東路,北口城隍街。長305米,寬3米。為明都指揮使司署所在地,故稱。

      18 龍山巷 在鼓樓區鼓東街道開元寺之北。清乾隆《福州府志》載:“開元寺后。”西接尚賓路,東至七穿井,折南與井大路相通,長280米,寬4米。龍山又稱靈山,所以龍山巷也稱靈山巷。

      19 西牙巷 在鼓樓區鼓西街道。位于肅威路與達明路之間,南北走向,南接省府路,北接鼓西路,長120米,寬2米多。舊名西衙巷,為閩時官廨所,即閩王審知時官府衙門。“牙”者,“衙”也。五代以后,衙門成市,改稱 “西牙巷”。

      20 能補天巷 在鼓樓區鼓東街道,湖東路中段北側城隍街之東,古稱“廣豐境”。南北走向,巷長130米。

      21 石井巷 鼓樓區東街街道,東街南側。清《榕城考古略》稱:“舊名清泰坊,有蘇公井,故名。”

      22 孝義巷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東街南側,清《榕城考古略》載:“一名小石井,亦名朝仕坊。宋朱敏元居之,故名。南通登龍巷。”

      23 花巷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南街東側。原名蔡奇巷,以蔡奇所居也。宋末在巷內設“百花務”,更名為“花巷”。

      24 織緞巷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津泰路北。東西走向,東接中軍后,西轉至南街。長300米,寬3.5米。古稱嘉榮坊。宋元設“文繡局”,繡工穿行其間,日夜勞作,故稱。

      25 宦貴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是法海寺東側的一條小巷,北接法海路,南至于山北麓。長75米,寬2.5米。傳說,麻喇國哈卜滿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率妻子入朝,安置在巷內,福州人因稱其為“番鬼巷”,以后覺得不雅,以其諧音,改稱為“宦貴巷”。

      26 花園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朱紫坊南面,圣廟居委會北部,南起花園弄,北至朱紫坊,為南北走向,長75米,寬2.2米,因里內有芙蓉園而得名。1969年改名紅衛支弄,1978年恢復原名。

      27 燈籠巷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丁戊山北麓。東西走向,東起仙塔街,西至東泰路。長200米,寬4米。以宋里人樊仁遠、樊仁達兄弟登科,原稱“登龍”。后又以制作燈籠之故。改為“燈籠巷”。

      28 錦巷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花巷之南。東西走向,東接橫錦巷,西通南街,與黃巷相對。長180米,寬4.4米。因巷內有通賢境社,古稱“通賢境巷”,簡稱“境巷”;又以“境”與“錦”諧音,民國時期轉稱為“錦巷”。

      29 南營巷 在鼓樓區東街街道.南北走向,北接石井巷,南通津泰路。長340米,寬3.5米。古稱貞壽坊。因地近南門,故稱“南營”。

      30 侯官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道山路之北。東西走向,東起民居,西至澳門路,與桂枝里平行。長75米,寬2米。古時侯官縣衙在岊江,唐貞元五年(789)徙入城內。明洪武三年(1370)即建于道山路(原省衛生學校),宣德十年(1435)以后,堂宇不斷修葺,一直沿至清末。因此,道山路以往俗稱侯官縣前,而縣衙后的一條小巷,就稱為侯官巷。

      31 學院前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文廟之北。東西走向,東自福澗街,西至南街,接道山路。“學院”者,明初為試院地,清代為提督福建學政署也,今延安中學系其舊址。其前為“學院前”,其左為“學院后”。

      32 觀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東南、西北走向,有觀巷和觀巷支弄兩條平行的短巷,上起法海路、津門路、下接太平街。舊名“仙跡坊”。

      33 玉山澗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東西走向,東起澳門路,與桂枝里相對,西接倉角頭。長200米,寬2.5米。

      34 安樂巷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安泰橋之南。一巷三折,東自南街清真寺北側入,約50米處北折,北口鏈接桂枝里。巷長141米,寬1.5米。巷內舊有“萬壽寺”,因亦稱“萬壽巷”。明初,清真寺擴建,將萬壽寺納入其中,隨之改為“安樂巷”。

      35 天皇嶺巷 天皇嶺,也稱“天王嶺”,在鼓樓區安泰街道。南北走向,豎跨烏石山東麓,南自冠亞廣場,北達道山路,長137米,寬4米。

      36 銀湘巷 在臺江區洋中街道,橫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自匡門里,西接橫街。這里古時河塘溝渠縱橫交錯,總稱“銀鑲浦”。在月光之下,水岸邊鑲著白花花的銀巖石,因此稱“銀鑲浦”。以后銀鑲浦淤塞成民居,取名“銀湘巷”。

      37 橫街巷 在臺江區洋中街道橫山。古代福州城南有四案,第一案為橫山,在橫山之南,就是橫街。

      38 南禪巷 在臺江區雙杭街道。南北走向,南自延平路,北接亭前街,長197.8米。其北為南禪山,山中有寺,稱南禪寺。

      39 鶴存巷 在臺江區新港街道,南公東南隅。是一條彎曲的小巷,西端接路通街,東端接萬壽一道。傳說是清初靖南王耿精忠養鶴之所,故稱。

      40 湯房巷 在臺江區雙杭街道下杭小學東側。南北走向,長128.6米,寬2米,豎貫上杭路與下杭路之間。據載古時巷內有溫泉,熱度高達140C ,聞名遠近。清時,居民就利用溫泉建有多家澡堂,人氣很旺,小吃、雜貨店鋪林立,形成一條小巷,因稱“湯房巷”。

      41 水巷 在臺江區雙杭街道,下杭街舊聚英樓菜館的西側。南北走向,豎貫上杭路與下杭路之間,長75米,寬2米,巷口通沙合橋(即小橋)。

      42 海關巷 在倉山區臨江街道。海關巷,南北走向,北自閩江南岸,南接六一南路。海關支巷,東西走向,東自朝陽路,西接六一南路。民國時期設立有福州海關,海關大樓前臨江,有廣闊場地,稱“海關埕”。附件多磚木結構民居和外國人蓋的“洋樓厝”,因稱海關巷和海關支巷。

      43 余府巷 位于鼓樓區鼓西街道。南北走向,南自西門街(今鼓西路),北接后曹和長池頭。

      (七)里

      序號 保護名單 說明

      1 西峰里 在鼓樓區鼓西街道,東側是臥湖路,西側是通湖路,南接鼓西路,北連后曹。

      2 驛里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位于通湖路文儒坊至衣錦坊路段的西側。元代稱“東驛”,明代為“三山驛”,所以稱“驛里”。

      3 機房里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光祿坊中段北側,南北走向,為明代絲織業中心。巷內機房密集,機聲扎扎,不絕于耳,故稱“機房里”。

      4 東林里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位于閩山巷與通湖路之間,南北走向,長60米,寬1.6米。里內有林瀚尚書的故居。因明代福州在朝當官者有“四林”,其中林瀚為“東林”,故弄名“東林里”。

      5 府學里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圣廟路北側府學弄東側,南北走向,全長近100米,路寬2米。右為福州府學的所在地,因稱“府學里”。

      6 桂枝里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安泰橋之西,即安泰右河沿。位于八一七路西側,東西走向,東口自安泰橋南,通朱紫坊,西口至澳門橋南,通玉山澗路沿。以唐里人陳去疾登進士第為“桂林一枝”,名為“桂枝鄉”,亦名“桂枝坊”,后坊改里。

      7 秀冶里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朱紫坊之東,舊稱“化城坊”,后為 “鐵冶巷”。《榕城考古略》載:“為古代冶鑄之所”,“東南達于九仙麓”。后來不興鑄鐵行業,改稱為“秀冶里”等。

      8 來魁里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位于石塔東側,東西走向,東起八一七北路,與圣廟路相對,西連文峰里。全長70米,寬1.8米。古稱螺女巷。

      (八)弄

      序號 保護名單 說明

      1 立本弄 在鼓樓區南街街道,安民巷北側。南北走向,長約50米,寬1.5米。民國10年前后,曾有日本浪人在此開設鴉片館,俗稱“日本弄”;后里人惡之,改稱“立本弄”。

      2 圣君弄 位于臺江區雙杭街道,下杭路南側、張圣君祖殿東旁的一條小弄。南北走向,長100米,寬1.5米。

      3 雞角弄 位于鼓樓區西洪路北側。這里原有文明的接官亭和浙江會館。接官亭建筑高大雄偉,三進院落。門口墻上插有一把清朝三角形黃龍旗。雞角弄適在二者之間,旗角正好斜對著弄口,因名“旗角弄”,后諧音轉為“雞角弄”。

      4 花園弄 在鼓樓區安泰街道,朱紫坊南面。花園弄,又名花園里,東西走向,東接花園路,西連花園巷,長180米,寬2米;因里內有芙蓉園而得名。

      責任編輯:陳錦娜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廈門發布兩岸家政術語對照地方標準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日韩成人亚洲丁香婷婷|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亚洲欧好州第一的日产suv|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亚洲娇小性xxxx色|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videos|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久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婷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 | 亚洲视频日韩视频|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