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路二號主體及庭院修繕前后對比照片
愛國路二號外廊修繕前后對比照片
慕尼黑阿爾特斯繪畫陳列館(修繕后仍保留破壞痕跡)
西班牙馬德里馬塔特羅藝術中心(修繕后以玻璃墻展示建筑歷史遺跡)
愛國路2號南側二樓露臺修繕前后對比照片(修繕前僅余立柱,修繕時發現二樓此處窗戶制式與別處不同,便推斷此處非窗而是門所在位置,后從原住民口述得知上世紀50年代后因雨水滲漏將其拆除,故修繕復原此露臺)
在貫徹建筑本體歷史信息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在動態發展變化中傳承與發展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之路。 ——福建清華建筑設計院負責整體修繕設計
用最少干預的設計手法,捕捉和講述特定歷史時期的價值,歷史是建筑的歷史、城市的歷史和民眾的歷史。——AIM愷慕建筑負責室內設計
也許你聽說過愛國路2號,這座原美國領事館。作為煙臺山曾經的17個領事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西式建筑之一,它見證了百年煙臺山的興起、繁盛與沒落,也隨煙臺山一同“銷聲匿跡”在城市更新迭代之中。
如今,愛國路2號在萬科聯合文物保護專家、國內外優秀建筑設計單位等多方合力修復之下,即將以另一種方式“回歸”:J.Forster洋行、美國領事館、民居,這些百年歷史變遷中的時代符號都將濃縮于此——煙臺山歷史博物館。
而這,也將再次見證煙臺山的復興,一個古老與創新、歷史與時代相融合的產物,萬科以敬意傳承歷史建筑的文化血脈。
一座領事館,見證百年煙臺山 大時代下的建筑變遷,如何留存
鴉片戰爭后福州成為首批開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煙臺山因其地理位置逐步成為福州對外開放交流的最前沿,先后有17個國家在煙臺山設立領事館,形成了領事區,隨之而來的還有33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會醫院、11所教會學校相繼落地于此。由此,便有了“中西建筑博物館”的稱謂。
坐落于煙臺山西側的愛國路2號便是17座領事館中較為特別的一座,始建于1863年,融合了西方古典主義、巴洛克、殖民地等多種建筑風格。墨爾本大學圖書館里的《美國駐中國福州領事館領事報告(1849—1906)》記載了這座建筑的身世。它最早為J.Forster洋行所有,經營茶葉生意,幾經易主后歸屬怡和洋行,在1891—1928年租借給美國作為領事館,上世紀50年代被當做民居使用,入住居民根據生活需求改變了它的空間格局和使用功能。
愛國路2號的變化,也正是煙臺山百年變遷的縮影:從領先福州擁有自來水、電話等先進設施的片區,逐漸衰敗沒落,違章搭蓋、民房建筑岌岌可危。
復興煙臺山,從愛國路2號開始 保留、尊重、創新,續寫歷史記憶
通過實力開發商介入和重新修繕,留住煙臺山的老味道,不僅僅是政府部門規劃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目標,更是為周邊居民帶來更好社會環境的美好希冀。
萬科特邀請福建清華院、AIM愷慕建筑設計等國內外設計單位共同為愛國路2號量身定制方案。秉承“保留、傳承、創新”的理念,遵循安全性和可逆性等原則,以最小干預的做法保護建筑的多樣性,將前期功能定位、本體修繕方案結合室內設計與展覽設計一體化考慮,并由倉山區文體局委托的省級專家團隊進行審批驗收。
負責愛國路2號室內設計的AIM愷慕建筑美國設計總監Wendy女士參考慕尼黑阿爾特斯繪畫陳列館、柏林新博物館等國際著名歷史建筑的設計手法,用以實現愛國路2號的博物館空間功能。
最終,歷經500多天的精心打造,未來愛國路2號將以煙臺山歷史博物館的全新功能向公眾開放(目前室內正在進行施工收尾階段)。
愛國路2號外部窗戶修繕前后對比照片(修繕前窗框有紅色、黃色等,經考證美國領事葛爾錫所寫信件與領館照片,以及美國白宮建筑色調與廈門鼓浪嶼等地美國領事館資料照片,確定其外窗為白色西式百葉窗)
所有繁華與榮辱都該被珍藏 每個修繕細節都是對歷史的尊重
為了使外廊墻面的歷史痕跡得以保留,采用可拆卸大玻璃將建筑墻面進行參觀界限分隔,既保證參觀視角,又能提升文物觀賞性。室內墻面也采用半新半舊的處理方式,強烈的視覺對比增添了撫今追昔的歷史感。
歷史久遠與功能變更抹去了愛國路2號原有的模樣,如何盡可能恢復最初的建筑形態變得異常艱難。每個細節的反復考據與論證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萬科對城市更新的認真態度。
責任編輯:陳錦娜
- 福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地塊項目 339戶涉遷戶回遷選房2017-08-03
- 探訪地鐵1號線上藤站、達道站、茶亭站2017-02-27
- 福州倉山煙臺山片區征遷打響百日攻堅戰2016-08-2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