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6月12日訊(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三坊七巷,九代千年。聲播四海,名傲三山。”日前,一篇《三坊七巷賦》刷爆福州朋友圈,引發的關注和討論仍在繼續。近日,由東南網、《新福建》客戶端、海峽網聯合主辦的《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已于6月7日正式啟動,福州一中、三中、附中等諸多名校回應稱,正號召學生前來應征投稿。
據介紹,根據規則,參賽者要以“三坊七巷”為文化背景,以《三坊七巷賦》為素材,開展翻譯、仿寫、對對聯等形式的作品創作。
不少人對“賦”不太熟悉,這種文體自古有之,承于《詩經》,接于《楚辭》,深受古代文人的喜愛。相較而言,在詩、詞、曲、賦四大文體中,賦最為難寫。為便于同學更好解讀與創作,今天記者采訪了福建師大附中高級語文教師、福州市高中語文中心組顧問薛章輝,就如何寫好“賦”,請他支支招。
賦,講文采,重韻律
抒贊美之情但不可無病呻吟
“賦,講文采,重韻律。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膾炙人口,傳誦至今。” 薛章輝說道,現代文學所提倡的“賦”,只是介于詩與散文的一種文體,“賦”中有詩,是呈現它的優美,含蓄,“賦”呈散文是因為記敘,描寫,抒情,議說是它的表現手法。簡而言之,“賦”即贊美歌頌之意。
三坊七巷可寫的人事物不勝枚舉,俯拾即是。我國古代近代的優秀人物,仁人志士出于斯,住于斯;別出心裁的亭臺樓閣,迴廊畫棟目不暇接;恢宏大氣的高墻院落錯落有致;匠心獨具的書法繪畫雕刻引人入勝;代表福州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品以及美食琳瑯滿目……同學們可以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人事物來盡情謳歌。
薛章輝認為,同學們要寫“三坊七巷賦”,必須用充沛的激情,細膩含蓄的筆觸抒發對三坊七巷的熱愛,歌頌之情。
同時他也提醒參賽者,“賦”這種文體確應講求詞句優美,但千萬不可無病呻吟,堆砌辭藻,感情真摯,文筆樸素,工巧自然也不失為佳文。
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找準中心
薛章輝說,三坊七巷可寫之人事物如此之多,但切不可面面俱到,一要集中筆墨,找準中心,二要以小見大,寫出它的內涵,特別是內在的美。同時,要寫得與眾不共,應當寫“人人心中所有,個個筆下所無”的文章,彰顯作者的個性。
“選材非常重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認真觀察,才能寫好‘三坊七巷賦’。”薛章輝如是說,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揣摩主旨十分重要。材料紛繁蕪雜,但表達的中心只有一個。一篇文章不能既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又要歌頌愛國主義思想情操。否則就是“神散”了。
薛章輝認為,寫三坊七巷賦,切忌單純介紹三坊七巷的人事物,賦的最佳寫法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說白了,前后對比,互相映襯,聯想想像就會寫成一篇出彩的文章。
最后,薛章輝指出,初學者可以借此機會參閱一些當代名家寫“賦”的名作,如峻青的《秋色賦》、楊朔份《茶花賦》、余秋雨的《都江堰》以及史鐵生,冰心,季羨林等名家之作以充實自己。
對于本次創作大賽,薛章輝給予了肯定,他說,三坊七巷聚集了福州市集文化,包括建筑,人文,美食,手王藝……是享譽八閩地、名傳海內外的著名景點。中學生執筆書寫三坊七巷的人事貌,謳歌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文章,是一項值得稱道的有益活動。
責任編輯:楊林宇
- 《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頒獎典禮今舉行 50位優秀創作者上臺領獎2017-07-08
- 直播: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頒獎典禮2017-07-07
- 《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獲獎結果揭曉 50篇佳作脫穎而出2017-07-04
- 評委評參賽作品:科普了賦這種文體2017-06-29
- 《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評委 是這些大咖2017-06-26
- 《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300多篇佳作紛至沓來2017-06-21
- 《三坊七巷賦》五賦爭鳴 為何爭相歌詠之2017-06-20
- 《三坊七巷賦》大賽征稿倒計時 抓住最后機會投稿吧!2017-06-19
- 【參賽心得】福廈學生暢談詩詞:好作品是改出來的2017-06-13
- 《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來稿踴躍 福州多所知名中學參賽2017-06-0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