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6月13日訊(海都記者 陳燕燕 通訊員 林之櫻)最近,92歲的張依姆突然便血,被查出大腸癌,只有手術才能根治,但依姆年歲已高,手術風險極大。福建協和醫院,五科室聯手,僅花2個多小時為依姆做了微創手術。7天后,依姆出院了。
衛生部最近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新增病例多是30~40歲的中青年。每5分鐘就有1人死于大腸癌。該院結直腸外科主任池畔說,最好的防癌辦法是多食粗纖維、少食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此外,50歲以上要定期做腸鏡篩查,早期腸癌經過規范治療,九成可治愈。
術中僅微量出血 術后7天就出院
張依姆是福州人,身高1.6米,體重卻有75公斤。近三個月,她身體乏力,一個月前突然便血,做了腸鏡,才發現升結腸靠近回盲部長了個腫瘤,約4厘米大,被確診為升結腸癌。
5月中旬,張依姆輾轉來到協和醫院,醫生建議手術。但依姆年紀太大,身材肥胖,且合并冠心病、高血壓,手術風險很大。
6月1日,該院結直腸外科聯合多學科為依姆做了3D腹腔鏡下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術中僅微量出血,切口小。術后第一天,依姆就能喝米湯,第7天就出院了。
池教授說,這是四級大手術,對于高齡、肥胖、基礎病較多的張依姆,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治療失敗。幸好,隨著腹腔鏡、機器人等微創技術的普及,多學科MDT協作治療模式、ERAS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打破了多個傳統手術禁區。
便血不一定是痔瘡 可能是腸癌
“最小的患者僅10歲!”池教授說,福建各地區的大腸癌都高發,已成為發病率上升最快的腫瘤。大腸癌一旦發現大多是中晚期,且發生部位較低。早期結直腸癌沒特別癥狀,常被誤診為痔瘡、肛裂,使得癌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他分析,痔瘡一般為手紙帶血,或滴血,或呈噴射狀;肛裂引起的便血一般量較少且伴有肛門劇痛;如糞便中帶血,并混有黏液和膿性分泌物,伴有便條變細癥狀,市民應高度警惕。
池教授強調,大腸癌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是很高的。統計數據顯示,早期大腸癌術后5年存活率最高達97%,而晚期大腸癌術后5年存活率不超過10%。市民一旦發現腹部間歇性隱痛、不適、不明原因的輕度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帶血、體重減輕等癥狀,要及時做腸鏡。
15%跟遺傳有關 家人應相互監督
“15%的患者跟遺傳有關!”池教授說,大腸癌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直系親屬中有2人患有大腸癌,其子女和兄弟姐妹要高度警惕。
池教授說,遺傳性結直腸癌最常見病因是家族性腺瘤性腸息肉,也就是長在結腸的多發性腺瘤樣息肉(數量>100個)。這種息肉具有高度惡變傾向,易引發結腸、直腸和十二指腸癌,不及時治療,幾乎100%會引起癌變。
其實,從一個很小的息肉到結直腸癌,可能需要五年十年。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息肉,及時切除,就可消除隱患。池教授建議,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50歲以上人群應定期做腸鏡檢查,一旦發現大腸息肉,可通過腸鏡切除,降低癌變的發生率。
此外,家庭成員要相互監督,適當進食粗糧,減少肉類和脂肪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不吃霉變食物,控制體重、戒煙限酒、加強鍛煉、防止便秘,可降低腸癌發生的風險。
責任編輯:陳錦娜
- 女子吃宵夜后只吐不瀉得腸癌 長時間便秘未引起關注2017-06-07
- 腸癌高發!多吃六種食物顯著降低風險!2017-06-02
- 腸癌高發!多吃地瓜南瓜蘿卜等食物可降低風險2016-12-21
- 廈男子18年前已闖過一次“鬼門關” 如今又患上腸癌2016-12-21
- 福州:針藥并用 他治好了自己的腸癌2016-10-14
- 認真刷牙預防腸癌2016-08-1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