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交流營地。
福州新聞網6月22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洛羽/文 池遠/攝 通訊員 林穎)遠觀端莊,如白鷗展翅;近看優雅,青瓦白墻環繞著水榭舞臺佇立湖中——閩江入海口的瑯岐島上,一個半圓形排列的建筑群令人驚艷。
這個建筑群是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去年1月23日動工,下個月一期項目交付,將以嶄新的面貌,全面服務第五屆海峽青年節。今后,還將作為“海峽青年節”永久性會址,成為福州市推進兩岸青年交流交往、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載體。
短短一年多,在一片江口淤泥地上建成這樣美輪美奐的建筑群,項目建設者——福州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朱福清和同事們記下了這期間的各種酸甜苦辣。
對建設者們來說,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就像他們的孩子。但因為地基的“先天不足”,這個孩子要“站”起來頗費周折。
由于項目核心工程海峽青年會展中心設計了兩層地下室,打樁的深度達10米,而瑯岐島上淤泥遍布,開挖土方的鉤機隨時面臨陷進去的危險。建設者們只能用“笨辦法”,將海沙和淤泥混合,經過碾壓“凝固”后鋪上鐵板,再讓鉤機在鐵板上施工。
為了讓挖掘機更好地“立足”,他們將10多部大型機械換成上百部小型鉤機。但小型鉤機“手臂”短,挖出的淤泥要“盤”出去,過程容易受力不均,發生傾斜。因此,施工方為每部鉤機安排專人“盯梢”,以精確判斷機械的受力情況。
正是經過這樣的努力,項目動工30天后,806根管樁牢牢地立在了如“稀飯”一樣的淤泥里,為后期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場施工第146天,我們實現了建筑單體封頂。”為了讓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短時間內快速“長身體”,朱福清和同事們“撓破頭皮”想辦法,費了不少心思。
“你看這些玻璃,只要有一塊安不上,一整批都要報廢。”站在海峽青年會展中心前,朱福清望著外墻的藍色玻璃幕墻回憶道。原來,在建設過程中,為了爭取時間,施工方采用交叉施工,本該在主體結構封頂、工作人員測量后,才向廠商下單生產玻璃的工序,被提前進行。“我們采用BIM設計法,就是根據真實信息制作三維仿真建筑模型,這種設計,得出來的信息較為準確。”
但設計圖紙與實際建筑之間,難免會存在誤差。這就需要有技術人員在現場不斷測算、定位,保證精度。
“去年6月是大家最苦的時候,穿著防護服施工,作業環境溫度高達五六十攝氏度,但我們堅持下來了。”最終,1000多塊玻璃實現無縫貼合,為部分場地提前交付使用提供了可能。
開工后的第203天,2016年8月13日,海峽青年會展中心一層已滿足交付條件,并成功舉辦了兩岸共建海峽青年交流體驗營地金點子征集活動。營地一期其他場所也將在下個月試運行。
“我們目前還在做一些邊角的調整。比如,早前出于安全考慮,我們將紅光湖附近的圍欄高度設置得過高,影響市民賞湖景,我們已適當調低,盡量不給游人造成壓抑感。同樣,文化街區附近的石墻也改成了玻璃……”朱福清和同事們在每道建設工序、每樣設計上都精益求精,希望將整個項目打磨成精品。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2017-08-10
-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本周試運營 打造現代建筑群落2017-07-14
-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本周試運營 欲打造現代建筑群落2017-07-14
-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已基本完工 將于7月份試運行2017-06-08
-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一期提前百日建成2017-04-0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