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剛剛到來,江蘇多地就開啟了“火爐”模式。
當溫度超過32℃、濕度超過70%時,就需要預防中暑了。今天小編就“趁熱”跟你說說,怎么補上那些容易被忽視的“中暑漏洞”,安全度過高溫天。
高溫天,室內也不太“安全”
突然走出空調房,并長時間待在高溫的戶外環境,可能會出現發熱、胸悶、腹脹、口渴、惡心、嘔吐等中暑癥狀。
從炎熱的戶外回到屋里,把空調溫度調得太低,會出現怕冷、發熱、腹痛吐瀉、無汗、胸悶、舌苔白膩等癥狀,這也是一種中暑表現,中醫稱為“陰暑”。
中暑最易盯上7類人
以下幾類人群更容易中暑,這個夏天要當心了。
1、喝水少的人
水分補充不夠,不利于身體排汗散熱。
2、出汗太少的人
先天汗腺不發達,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藥物,會讓身體散熱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3、腹瀉的人
腹瀉會導致身體水分流失過多缺水,進而引起中暑。
4、睡眠不足的人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時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較差,會影響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熱。
5、體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熱,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6、劇烈運動的人
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越大,產熱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體有大塊肌肉的人,運動時產熱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治中暑,對癥找“解藥”
大熱天出現頭暈、嘔吐等癥狀,就要當心是中暑。通過癥狀,可判斷中暑的嚴重程度,從而采取救治措施。
先兆中暑
高溫時,出現大量出汗、頭暈、耳鳴、胸悶、惡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說明身體已經脫水。
此時必須趕緊多喝水,到陰涼的地方休息,一般癥狀可自行消除。
有惡心嘔吐癥狀,可口服藿香正氣水5~10毫升,或按說明書服用十滴水。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開車,且這兩種藥物都不宜和頭孢同時服用。
悶熱不適、頭痛頭暈,可在前額或太陽穴上涂抹風油精、清涼油,但孕婦和嬰兒不宜使用。
中暑后咽干口渴,可按說明書服用清暑益氣丸。
需要注意的是,體弱多病、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現先兆中暑,在吃完藥、補充足夠的水分后,半小時癥狀仍沒有緩解,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輕度中暑
除了惡心、嘔吐等癥狀,如果還出現體溫>38.5℃,心跳增快,就已經是輕度中暑了。此時再用休息、喝水的方法,沒那么容易恢復,建議去醫院治療。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時,整個身體機能都會出現問題,一般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甚至肝腎功能異常、電解質紊亂,還可能引起猝死,此時應立刻撥打120,同時幫助中暑者快速降溫。
首先,將中暑者移到蔭涼處,脫掉外衣;然后向其全身灑水,或用濕毛巾擦拭身體,同時打開空調或用電風扇降溫,身體若被吹干,要繼續噴水,反復進行,盡量將體溫降至38.5℃以下。
如果中暑者沒有昏迷,可適當補充水分;如果出現嘔吐現象,要讓患者側臥,避免嘔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補上這些防暑“安全漏洞”
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補上下面這些“安全漏洞”,都有助于防暑。
1、保持室內通風
室內要注意通風降溫,并適當使用電風扇或扇子;空調溫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門時難以適應。
2、喝水不可“牛飲”
天熱口渴會讓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但這樣會使水分在體內短時間積累,不利于吸收,導致中暑。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少量多次補水。千萬不要一次補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建議先喝一兩杯水,隔半個小時再繼續補充。
感覺很熱時,不要喝冰水,否則會刺激胃腸黏膜,引起血管收縮,因此喝溫水較好。
除了適量喝水,還要補充電解質,比如淡鹽水。如果想喝功能性飲料,建議看看配料表,選擇含糖量較少的。
3、外出別長時間戴帽子
夏季戴帽子容易出汗,帽子下形成濕熱的小環境,令頭部濕度提高,引發中暑。建議不定時摘下帽子,及時擦干汗水,給頭部通風散熱。
4、出汗時別立即沖涼
劇烈運動后或大汗淋漓時,不少人會立即洗個涼水澡,或者直接躲進空調溫度開得特別低的室內,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
正確做法是,先休息15~30分鐘,等體溫恢復、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時再洗澡。
5、雨后黃昏別著急出門
不要以為只有白天高溫才會中暑,即便涼爽的黃昏時分,如果濕度高,同樣存在中暑風險,尤其是剛下過一場雨后。此時,建議少在戶外活動。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