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州裝配式建筑發展進入"快車道" 房屋更節能環保
中建海峽(閩清)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啟動區)綜合樓。
福州新聞網8月9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 見習記者 林傳樞/文 通訊員 楊碩/攝)城區首個裝配式建筑開建、全市首個裝配式建筑試點項目封頂、3個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基地建成……近段時間,我市裝配式建筑發展勢頭不錯。裝配式建筑不僅能縮短建設周期,建設的房屋也更加節能環保,在我市大力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的背景下,裝配式建筑的快速發展成為一大亮點。
全市首個裝配式建筑下月交付使用
6月,我市首個裝配式建筑試點項目——中建海峽(閩清)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啟動區)綜合樓成功封頂,為全市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打造了一座“樣板樓”。
該樓共6層,高22.9米,總建筑面積6346平方米,為裝配式整體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柱、梁、墻、板全部采用預制構件。
“預制率85%,裝配率92%,都是全省最高。”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負責人楊碩介紹,該建筑項目是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示范工程,運用了8大創新技術。
楊碩告訴記者,裝配式建筑相比于傳統建筑方式來說更環保、更高效,可以減少70%的建筑垃圾,避免揚塵、噪音等建筑污染,所需建筑人員也比傳統方式少40%,時間卻大大縮短,“我們的綜合樓主體從3月開始動工,6月結構封頂,預計9月裝修完成交付使用”。
這樣“速成”的建筑耐用嗎?別擔心,裝配式建筑的施工質量也高于同級別的傳統建筑,傳統建筑方式中常見的“蜂窩麻面”“脹模、爆模”等質量通病在裝配式建筑中都得到了很好解決。
上述裝配式綜合樓建設所用的預制構件全部來自中建海峽(閩清)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中的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其生產的預制構件產品已投入到越來越多的施工項目中。“我們工廠預制構件設計產能達到20萬立方米/年,目前參與的項目包括馬尾東江欣居、福州市強制醫療所等。”
234.5萬平方米建筑將通過“裝配”造
按2020年底全市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積比例要達到30%以上的目標,我市的裝配式建筑發展正駛上“快車道。”
記者從市建委建筑業處獲悉,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在我市已“多點開花”。目前已建成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基地3個,分別為中建海峽閩清產業化基地、省建工連江產業化基地、福建鴻生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福清產業化基地,年產72萬立方米預制混凝土構件;鋼結構基地1個,為長樂博那德鋼構產業園,可年生產20萬噸鋼結構。
市建委建筑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省住建部門對我市下達了開工建設80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的任務,全市現已有42個項目約234.5萬平方米建筑明確采用裝配式建造。目前,福建建工連江可門建筑工業化研發生產基地宿舍辦公樓、中建(閩清)建筑產業園辦公樓、福州市強制醫療所、省食品檢驗檢測實驗樓、陽光城麗景灣、福州市傳染病醫院、晉安區婦幼保健院、晉安區醫院等10個采用裝配式建設的項目合計33.03萬平方米建筑已開工建設或已進入進場施工準備階段。
此外,濱海新城安置房一期項目也已確定采用裝配方式建造,現已開標,正在公示階段,使用同樣建設方式的魯能花苑(一區)1#樓正簽訂施工合同,2個項目合計32.15萬平方米也即將開工建設。
“下一步我市將重點從建立裝配式建筑項目管理體系、提升裝配式建筑設計水平、強化施工管理、推行工程總承包及建筑全裝修等方面完善裝配式建筑涉及的每個環節,把好質量關,讓裝配式建筑在福州‘落地生根’。”該負責人說。
相關鏈接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是指用預制構件在工地直接裝配而成的建筑, 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 讓建房子可以像機器生產那樣, 成批成套地制造。預制構件的種類主要有:外墻板、 內墻板、 疊合板、 陽臺、空調板、 預制梁、 預制柱等。
裝配式建筑好在哪里?
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以高效率裝配化集成化作業取代傳統式作業,有效減少揚塵和噪聲等環境污染,很好地解決了傳統現場施工帶來的滲水、保溫、抗震等系統性質量通病,在節能降耗、綠色環保、建筑質量、節省工時等方面成效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裝配式建筑相比傳統方式可節約鋼材10%左右、木材和砂漿80%左右、水資源和模板50%左右;降低施工能耗40%左右、垃圾排放減少70%左右;施工周期和用工量也大為減少,僅為傳統建筑方式的1/3和1/2。
責任編輯:陳錦娜
- 福州城區首個裝配式公建項目預制構件首吊順利完成2017-08-09
- 福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 8措施促進康復產業發展2017-05-25
- 福州推廣裝配式建筑 到2018年底裝配式建筑比例達20%以上2017-05-24
- 福建省節能環保產業 總產值達到2350億元2016-12-1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