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滿意的文化場所 ·臺江篇】
對家住臺江區的居民王定鎮來說,一頭“鉆”進位于君臨天華小區的后洲街道綜合文化站里看書消磨時光,成了他退休后的一大愛好。“這里的藏書比家里豐富多了,看書累了,旁邊就是體育健身室,偶爾碰上老朋友,還能來場乒乓球賽。”提起文化站,王定鎮臉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
記者在該文化站看到,看似普通的活動場所卻頗有人氣,即使是工作日,站內的多功能活動室、綜合展示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點、教育培訓室等也都被居民相繼“征用”,時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另一隅,書報刊閱覽室卻仿佛與外界隔絕,聽不見一絲嘈雜,幾名“書蟲”正安靜地沐浴在書香里。“文化站就在家附近,既能當圖書館用,還能休閑鍛煉、會鄰居朋友,幾乎成了我出門活動的第一選擇。”老黨員李宗煥說。
近一個月來,文化站的“常客”們發現,站里的文化干事們時常早出晚歸,顯得有些“神秘”。原來,他們在配合臺江區提前開始籌備元宵燈會的燈展,計劃在陳文龍尚書廟設置一組以“財神到”為主題的燈組,同時在中亭街等地沿街布置具有民俗風味的街景。
去年,臺江區文化館向街道、社區下派業務干部,指導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為每個街道“定制”一款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后洲街道的文化定位,就是利用“張真君主殿”“陳文龍尚書廟”的地緣特色,結合轄區內群眾需求,打造以“信仰”為特色的文化品牌。“民俗文化是后洲街道的傳統特色,我們計劃組織文化站內的工作人員,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在服務群眾的同時,也順帶給‘社區藝術節’等活動‘取經’,為‘我們的節日’汲取靈感和經驗,力爭打造讓群眾更有歸屬感的文化活動。”后洲街道文化站站長嚴民說。
要形成獨有的文化名片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但基層的文化站始終資源有限,如何能實現群眾與日俱增的文化需求同優質的文化服務相平衡,成了嚴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據介紹,目前,后洲街道轄區內共有中亭街社區、水巷社區、同暉社區及天華社區4個文化站,其中又以后洲街道綜合文化站為核心,彼此消息互通,資源共享,共同組建文藝隊伍。“我們希望形成一個有機的互動體,打造一個‘無界限’的文化服務。比如,有一個社區舉辦活動,其他社區不但能共享場地、人員,還能一起加入宣傳,擴大活動知曉度”。
除了打造特色文化,后洲街道綜合文化站的文化干事們還化身“小老師”,為群眾提供志愿服務。“轄區內的家庭多為雙職工,學生放學后大多無人照看,在外游蕩或沉迷電腦游戲,很耽誤學習。我們就與教育機構合作,以場地換服務,打造‘四點半學校’的服務模式,填補孩子放學后的管理空白。”嚴民說,目前,后洲街道文化站及4個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都成為“四點半學校”的載體,開設了功課、音樂、舞蹈等公益課程,孩子們可就近選擇“學校”和課程內容,文化站里的干事們也加入到“學校”的日常管理中。目前,后洲街道約有100多名學生加入到“四點半學校”中,文化站還計劃進一步開放中午時段,讓群眾享受更便利的服務。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綠色祭掃 樹立新風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