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加強垃圾分類處置;全省2020年前普及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三盛果嶺小區垃圾站,工作人員將垃圾進行二次分類
海峽網2月2日訊 (海都記者 王林成/文 包華/圖)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加強垃圾分類處置。目前,我省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已展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廈門、福州的一些小區,部分居民已自覺進行垃圾分類。但從整體來說,垃圾分類并沒有真正走進我省老百姓的生活。
我省在去年底出臺了《福建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對全省的垃圾分類工作,提出了階段性目標。其中,廈門市、福州市城市建成區分別于2018年、2019年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除廈門外,福州、泉州、漳州、莆田、三明、龍巖等6個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的設區市2018年至少選擇一個區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其他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城市建成區于2020年前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建議 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強化收運再利用鏈條
仔細研究分析廈門垃圾分類試點經驗后,省人大代表、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謝英挺表示,加強宣傳工作,提高全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是當務之急。
“從意識到習慣,是必由之路。必要時可采用獎懲措施,甚至法規處罰,來加快這一進程。”謝英挺說,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起完整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產業鏈,從轉運到回收再利用,實現精準高效。可考慮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鼓勵和引導涵蓋各品類的再生資源拆解處理和資源化加工利用項目、企業入駐,實現產業規模化、用地集約化、監管一體化。
省政協委員、致公黨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吳棉國則建議,應從垃圾干濕分離起步。市民垃圾產生量近半為廚余垃圾,因其為濕性垃圾分類難度大,污染更甚干性垃圾。因此,要重點做好餐廚垃圾的分類工作,先將餐廚垃圾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來,做到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
進展 紅廟嶺建危險廢棄物處置廠 年底前建成
記者了解到,福州首家餐廚垃圾處理廠正在加緊建設中,將在今年6月投入使用。
該處理廠位于紅廟嶺,為福州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程,項目總面積約102.92畝,分期建設。其中,近期處理規模為每天250噸餐廚垃圾和25噸廢棄油脂;遠期總處理規模為日處理500噸餐廚垃圾和50噸廢棄油脂。
在這里,餐廚廢棄物將通過多道工序進行處理,制成生物柴油和沼氣;剩余的固渣送入垃圾焚燒廠或者填埋場處理。
記者還了解到,同樣在福州紅廟嶺動建的危險廢棄物處置項目,今后也將完善福州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理能力。該項目設計處理危險廢物規模為38000噸/年,力爭在今年底前建成。
責任編輯:黃仙妹
- 餐廚垃圾三聯單登記 去處可查閉環管理 嚴禁泔水喂豬2019-01-04
- 廈門市民不按規定收集餐廚垃圾 最高將罰3萬元2018-08-06
- 《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 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2018-08-06
- 廈門市擬出臺辦法規范餐廚垃圾管理2018-06-05
- 餐廳食堂禁售餐廚垃圾 廈門市征求公眾意見管理餐廚垃圾2018-06-01
- 福州紅廟嶺餐廚垃圾處理廠下月建成2018-05-11
- 福州餐廚垃圾“大胃王”擬6月投用2018-01-12
- 三明在全省率先實現餐廚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2017-11-2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綠色祭掃 樹立新風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