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斌在洪塘中心小學教學生踩高蹺打錢劍。
海峽網5月28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陳茜茜/文 葉義斌/攝)腳踩高蹺,吟唱閩劇曲調,手持“錢劍”,擊打身體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在倉山區建新鎮洪塘村,有一戶陳姓人家,祖孫三代都酷愛高蹺技藝,更將這項技藝帶進小學校園,希望將它傳承下去。如今,很多學生喜歡上踩高蹺。
祖孫三代愛高蹺
陳孝斌是洪塘高蹺隊的領隊兼教練。他告訴記者,洪塘高蹺可追溯到明朝,當時有位官員名叫曹學佺,是洪塘人,精通音律,被認為是閩劇始祖之一。“他回到家鄉后,時常找人表演他譜寫的詞曲,為了讓鄉人都能看到,就讓表演者踩上高蹺。”陳孝斌說。
在陳孝斌家中,愛走高蹺的可不僅是他一人。
陳孝斌的父親陳行康在13歲那年就自制了1副20多厘米的毛竹高蹺練習,技藝日益長進。遇上公益宣傳,他就踩上高蹺前往參加。陳行康的這項絕活慢慢在家鄉傳開了,并且聲名遠播,不少人前來觀看或學藝。
“后來,在大家的建議下,父親開始組織高蹺隊,逢年過節,就帶著隊伍上街義演。”陳孝斌說,受父親影響,他也對高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7歲就經常拿高蹺到學校里玩。后來,父親將高蹺技藝傳給他。“沒想到我的兩個女兒也愛上高蹺,五六歲大時,就學會踩高蹺了。”陳孝斌笑著說。
自創動作求發展
1999年,陳孝斌接手了高蹺隊,除了本村人,還教瑯岐、福清等地的愛好者。隊里現有本地演員40多人,除了在福州地區表演,他們還受邀到南平等地演出。前段時間,陳孝斌還去歐洲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要讓高蹺傳承下去,我認為得適當融入時代元素,增加表演的可看性。”陳孝斌說,后來他逐步自創了一些高難度動作,比如倒立、前手翻、十字交叉步、肩上站人等,區別于過去僅是踩著高蹺踏步或移動。
這些動作,在平地上做起來,對于有基礎的人可能不算難,但踩上幾十厘米高的高蹺后,難度就提高了許多。
陳孝斌說,有些東西可以在傳承中發展,有些東西卻不能舍棄。“像在表演中吟唱閩劇,這是洪塘高蹺的特色,我們就要傳承下去。”
2006年,洪塘獲得“民間文化藝術(高蹺)之鄉”稱號。另外,洪塘高蹺隊還獲得很多獎項。
傳承技藝入校園
每周三下午,陳孝斌總會來到福州市洪塘中心小學,教導學生們練習高蹺。
初學者從扶著墻壁走高蹺開始練習,基本功扎實的學生,陳孝斌會指導他們做一些有難度的動作。記者看到,在陳孝斌的幫助下,學生們或是在墊子上前滾翻,或是從板凳上前手翻,或是下腰。
三年級的林可欣剛開始接觸前滾翻動作,總是無法順利完成,她纏著陳孝斌,一遍遍練習。“既然學,我就要學好。”林可欣說。
陳孝斌說,父親和他一直在考慮洪塘高蹺傳承的事。2011年,學校開展“一校一特色”活動,雙方一拍即合。“結果我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踩高蹺,練習很積極,我感到很欣慰。”
洪塘中心小學校長周仕斌告訴記者,洪塘是高蹺之鄉,高蹺作為興趣課程引進校園,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學生鍛煉了身體、增強了藝術感,民俗文化節、青運會等活動,學生們還參加了高蹺表演,既訓練了團隊能力,綜合素質也得到發展。”
周校長說,今年學校還購買了帶扶手的高蹺,初學者更易上手,高蹺走進體育課,普及率更高了。
2015年,洪塘的高蹺舞項目入選市級非遺名錄;去年,陳孝斌成為高蹺舞(洪塘)代表性傳承人。現在,陳孝斌還在為洪塘高蹺的傳承不斷努力著。
責任編輯:黃仙妹
- 中國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借互聯網讓古老非遺“活”起來2018-12-24
- 福建省擬建“非遺”傳承人檔案2018-07-26
- 內蒙古耄耋非遺傳承人曹納木:保留民族獨特風貌2018-07-04
- 惠安掌中木偶亮相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優秀成果展2018-06-27
-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福建師大研培計劃成果展開幕2018-06-11
- 福建首次面向臺胞評選福建省非遺傳承人2018-06-10
- 國家非遺傳承人楊錫偉 一生結緣漳州八寶印泥2018-06-01
- 福建立法保護非遺 傳承人不履行義務或取消資格2018-05-31
- 福建34人入選第五批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18-05-18
- 從豆簽制作人到非遺傳承人,蔡水方——堅守記憶中的古早味2018-05-1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綠色祭掃 樹立新風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