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美醫生”沈彧瀾:為藏區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沈彧瀾(左二)主持病例討論。(資料圖片)
海峽網10月10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劉君琳)告別年邁的雙親和嗷嗷待哺的幼子,去年6月,晉安區醫院的醫生沈彧瀾踏上了支援西藏自治區八宿縣的征程。
幾乎包攬了隊里的醫療保健任務,每天24小時開機待命,有時連續48小時進行產婦和新生兒搶救,對同仁手把手進行教學指導……“最美醫生”沈彧瀾,支援西藏服務高原,為當地藏族同胞送去醫療援助,更與當地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克服高原反應入藏
去年6月,晉安區醫院傳出一條消息,醫院要選派一名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醫生援藏。“支援邊疆、報效祖國是我多年的夢想。”身為醫院醫務科副科長的沈彧瀾,又是婦產科主治醫師,聽到這個消息,她覺得機會來了。
沈彧瀾把想法告訴了親友,剛開始遭到反對。高原環境身體經受得住嗎?一個孩子馬上“小升初”,另一個孩子剛斷奶,忍心離開嗎?……這些問題并沒有讓沈彧瀾動搖。她將自己的夢想告訴家人,取得他們的理解,收拾行囊,去年6月29日踏上了支援西藏自治區八宿縣的征程。
然而,沈彧瀾剛入藏,就遇到了最大的考驗——高原反應。飛機從拉薩貢嘎機場降落后,入住酒店的當天夜里,沈彧瀾就出現劇烈頭疼并驚醒。第二天,向目的地八宿縣進發途經業拉山口時,她的高原反應更嚴重了,趕緊服用了救心丸。到達八宿縣第二天早上,她又由于氣候干燥鼻腔疼痛,還擤出了血絲。
高原反應沒有阻止沈彧瀾援藏的夢想。周末調整兩天后,她立即和另外兩個醫療隊員展開工作。
24小時守護藏民健康
“援藏的生活很辛苦,但無比充實。”沈彧瀾說,她的時間表上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和黑夜,沒有上班和下班,她和其他醫療隊員都是24小時開機待命,隨叫隨到。
沈彧瀾回憶起入藏后的第一次搶救場景。那是去年7月10日晚上11點多,忙碌了一天的沈彧瀾剛剛睡下,突然,床頭響起了電話鈴聲。電話那頭的醫生緊張地報告一名女嬰嚴重窒息、生命垂危。沈彧瀾一邊通過電話給出處理意見,一邊立即穿衣起身,往醫院奔去。
不到10分鐘,沈彧瀾趕到產房。此時,小嬰兒全身青紫,沒有呼吸,全身一點反應也沒有。接生的醫生拿著鼻導管給孩子吸氧。她讓助手給孩子面罩正壓給氧的同時,雙手環抱嬰兒胸部,持續對嬰兒進行胸外按壓。上演了一場和時間賽跑的“生死較量”。在她和眾人努力下,嬰兒發出了來到這個世界后的第一聲啼哭。
這樣的情景在漫長的援藏工作中不斷出現,有時為了搶救病人,沈彧瀾經常連夜奮戰。
既要“輸血”更要“造血”
援藏干部的到來往往被當地干部群眾形象比喻為“輸血”,但沈彧瀾意識到,這里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我希望能夠為這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本著這種理念,沈彧瀾在朝夕相處中,做好“傳幫帶”,給當地醫生帶去醫療經驗、醫療思維,提升他們自身能力。
去年8月,醫院來了一名貧血較嚴重的產婦。中午12點,這名孕婦分娩了。沈彧瀾到達產房時,值班醫生已經在縫合會陰傷口了,卻沒有發覺有細細的血流不斷流出。她立即阻止了縫合,換上手術衣上臺檢查,大約30多分鐘后找到了出血點,原來產婦有宮頸裂傷。沈彧瀾對產婦的傷口作了處理,同時也給當日值班醫護人員上了生動的產后出血防治課。
在日常工作中,沈彧瀾則通過教學查房、業務學習、手術示教等多種方式進行“傳幫帶”,還以師帶徒的方式,手把手教學,進一步推動當地婦產科診療和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在多場教學指導、義診和健康宣教后,她與八宿縣的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榮獲2017年西藏八宿縣民族團結個人稱號。
責任編輯:黃仙妹
- 譜寫新時代中國夢的雪域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邊穩藏富民新實踐2019-03-28
- 泉州夫妻自費資助藏區十多年 藏民感恩為他們舉辦婚禮2019-03-18
- 西藏森林覆蓋率提升 積極挖掘林業“生態紅利”2019-03-12
- 西藏布達拉宮“今冬首輪”免費游進入倒計時2019-03-12
- 西藏3年完成產業扶貧項目1493個帶動21萬人脫貧2019-03-06
- “冬游西藏”暨日喀則旅游專題推介會亮相長春2019-01-23
- 臺灣里長走進西藏村委會 感受西藏發展新貌2018-12-29
- 西藏創新普法宣傳 布宮廣場上演“法治燈光秀”2018-12-04
- 西藏對1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評審梳理2018-12-03
- 西藏山南市地震位置圖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4.1級地震暫無傷亡曝光2018-12-0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丈夫不幸高位截癱妻子18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