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岸教師切磋小學數學基礎教育 游戲教學寓教于樂
近日,第六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數學專場)在福州市倉山小學舉行。1000多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以專家講座、示范課展示、現場互動、學術交流等方式,圍繞小學數學基礎教育展開切磋交流,并達成了許多共識。
游戲教學 寓教于樂
因數是小學數學中的基礎概念,如果將它與撲克牌結合,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在示范課上,臺灣嘉義大學助理教授黃國勛帶來的“因數撲克牌游戲”,讓師生們大開眼界。
“如果你可以自選13張牌,那么握有哪13張牌,你一定會贏?請列出你自選的13張牌,并說明如何出牌制勝的理由。”黃國勛讓福州市倉山小學的學生們四人一組,每組一副撲克牌,玩起了撲克牌游戲。
游戲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每個學生分得13張撲克牌,由拿到“梅花3”撲克牌的同學先出牌,跟牌者不分牌的花色和點數,只要點數是第一個出牌者點數的因數即可,每人每次出牌時間最多10秒。“在玩的同時,大家思考一下,哪些牌容易打出去、哪些牌比較難打出去,如何才能成為優勝者?”黃國勛提示道。
10多年前,黃國勛就開始研究如何把游戲融入數學教學,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受限于推理思維能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能整除、被整除’的意思以及因數、倍數的關系并不是很了解,這也直接導致了解題的困難。”在黃國勛看來,游戲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課堂上看似在玩,但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數的關系與概念,了解和鞏固知識點。
“請大家用16張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紙,拼成不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看看可以拼成幾種?怎樣拼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無獨有偶,來自福州市倉山小學的數學教師趙清清以“拼圖片”游戲,講了一堂名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問題”的示范課。講臺下,學生們拼出了3種不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并很快算出了答案。
異曲同工的做法,得到了許多兩岸教師的認可。“兒童的智慧往往產生于指尖,通過游戲的方式,寓教于樂,使學習不再枯燥,這也是開展數學基礎教育的目的。”連江縣東湖中心小學數學教師孫慧敏是一名剛入職的教師,她表示,游戲教學法既要注重游戲環節與教學目的的銜接,又要在探究之后及時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因此期盼通過此類觀摩學習活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林于弘認為,雖然兩岸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但教學目的相同,都希望通過游戲的互動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未來雙方可以在游戲環節與布題內容的設計等方面加強溝通交流,吸引更多學生愛上數學。
聯系實際 解決問題
如何讓教學情景化、知識生活化,是此次兩岸數學教師交流研討活動的另一大熱點。
“如果給你兩件上裝、三件下裝,你可以穿出幾種搭配?”“如果有4支鉛筆,要放入3個抽屜,一共有幾種方法?”……
在許多家長眼中,數學可能是一次次考試的分數,但它其實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兩岸數學教師在示范課上通過搭配問題、抽屜原理等方法,讓學生們學會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
“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在教學中,兩岸教師應當盡量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科研室副主任鄭捷生認為,數學是一門求本質、求規律的學科,它教會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透過數的運算、推理、連結,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邏輯分析能力。
在臺灣,許多小學已逐漸將實踐課程引入數學教學活動中。“為了讓數學走進生活,我們一般會組織學生去大賣場或便利店體驗購物。”臺灣嘉義縣樸子小學原校長陳淑娟告訴記者,老師會事先給學生準備一定的零錢,并交代商家每個學生只能買兩樣東西,讓學生自己組合商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數的運算,也鍛煉了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兩岸教師的經驗分享,讓尤溪縣梅仙小學數學教師林芳收獲頗豐。“在教學中引入情景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課堂思維,還教會了學生如何活學活用知識。今后我在教學中也將嘗試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取長補短 共同精進
臺北市逸仙小學教師陳莉芳是第一次來大陸參加此類活動,她用“震撼”形容自己的感受。她告訴記者,在臺灣很少看到如此大規模的教學研討活動,她稱贊大陸濃厚的教研氛圍。
據介紹,在島內由于小學規模較小、師資力量有限,一般實行包班制,也就是班主任既要負責教授語文、數學等主要學科,也要根據自己的特長負責自然科學、音樂等相關課程。“這種方式雖然給了教師更大的教學自由,能夠加強科目之間的橫向聯系,但相對而言,教師的專業性不夠強。”陳莉芳表示,這次島內的許多老師踴躍報名參加,就是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臺中市中華小學教師曹茜茹是六年級的班主任,日常需教授語文、數學、美術等課程。在她看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已漸入兩岸小學教學實踐之中。大陸數學教師更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臺灣數學教師側重課程創新,激發孩子的創意與思維。“兩岸各具特色的教學方式上可以互相借鑒、共同精進,讓課程設計更合理,讓更多孩子愛上數學。”(記者 吳洪)
責任編輯:黃仙妹
- 首位獲阿貝爾獎女性數學家烏倫貝克:被數學救贖2019-03-22
- 美國女數學家烏倫貝克獲2019年度阿貝爾獎2019-03-20
- 智利上千所學校學生不足10人 教師需身兼多職2018-11-21
- 數學基礎教育薄弱致德國電氣工程師短缺2018-11-13
- 美高中生數學能力再創新低 大學入學考試僅四成人達標2018-10-19
- 兩岸教師:戲劇是兩岸青年溝通的一條紐帶2018-08-11
- 4人獲頒“數學界諾獎” 最年輕獲獎者30歲2018-08-02
- 駕校教練為圖方便在非訓練道路上教學 運管部門立案查處2018-07-21
- 備戰美國高考:SAT考試中數學備考必知的三點2018-07-16
- 比利時8歲“神童”即將上大學:智商145 最喜歡數學2018-07-0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丈夫不幸高位截癱妻子18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