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陶洋靚起來 村民富起來
種植香菇成為陶洋村一大支柱產業。
海峽網12月4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文/攝 通訊員 肖丹)“村里現在真的大變樣了,年輕人也愿意回來了。”日前,在羅源縣飛竹鎮陶洋村,72歲的甘大媽正在家門口與鄰里交談,“過完春節,我讓孫子不要在外面打工了,就在村里種植香菇比外面收入還多。”
一走進陶洋村,記者就被一派新農村的景象吸引住了,一排排樹木郁郁青青、一條條村道整潔平坦、一個個特色產業效益初顯、一張張笑臉定格幸福……這里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
環境整治提升讓農村美起來
說起村里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們贊不絕口。“陶洋村之前房屋破舊,大家經常往村口的小溪里倒垃圾,環境不好?,F在村里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環境美了、道路寬了、衛生好了、水更清了,我們的日子也好多了。”一名村民說。
2014年,陶洋村被列入縣級“美麗鄉村”建設,并以此為契機,系統地提升了村容村貌。村里先后修村道、建廣場、進行房屋立面改造、古民居修復、整治村容村貌。昔日破舊的陶洋村“破繭成蝶”。有了路燈,村里晚上出來散步的人多起來了。河道整治后,沿路空氣清新,村民再也不亂扔垃圾了。
走進陶洋村的農家書屋,一本本有關種植、養殖、科普的書籍映入眼簾。“我們按照村民借閱頻率擺放書籍。前幾年大家喜歡的書很多都是武俠和都市言情類,現在經過書籍更新后,這些‘農味’十足的圖書更受大家歡迎。”陶洋村農家書屋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毛竹香菇產業讓村民富起來
“美麗鄉村并不只是環境優美,還要有產業支撐。”陶洋村村委會主任甘伙榮介紹,之前陶洋村不少村民都從事石板材行業,前幾年政府推行“退山還海”后,村里不少年輕人都去外地務工,村子里一下子“寂寞”了很多。
“我們村后面都是竹林,可以在做好竹產業上下功夫。”甘伙榮說。以前村里沒有竹山便道,毛竹荒在山上都沒人要。村民用肩膀去扛竹子,一天只能扛十幾棵?,F在村里新修建了28公里的竹山便道,覆蓋了村里3500多畝竹林。村民還撫育了高標準竹林400多畝。如今,村民開著小運輸車就能把毛竹運到山下。全村村民每年可增加經濟收入達60萬元以上。
“我們還計劃引入毛竹深加工產業,并且修建竹海觀賞便道,讓毛竹產業活起來。”甘伙榮說。
嘗到甜頭的村民并不安于現狀。發展香菇產業,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新方向。“上個世紀,我們村里就已經有了食用菌產業,現在根據村里的狀況,我們又做回了老本行。”甘伙榮介紹,現在村里成立了2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社員156人,新建了大棚75畝,產值700多萬元,新增就業崗位60多個。
“鄉村振興的根本是要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通過厚植農業‘家當’,擦亮農村‘顏值’,提升農民‘底氣’,來推動鄉村振興。”飛竹鎮副鎮長陳建銘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丈夫不幸高位截癱妻子18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