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合成氨廠的工人們常說“天天和炸彈生活在一起”,高壓鍋的壓力僅兩三公斤,爆炸時場面已堪稱驚悚,而傳統的合成氨需要承受300多公斤壓力,其危險系數較之高壓鍋爆炸提升百倍。打破這種局面得益于我國化肥催化劑技術的進步,更直接得益于一種能在低溫低壓下運行的釕系合成氨催化劑。而這項技術和福州頗有淵源。
由于國外技術封鎖,上世紀90年代末,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可鎂就帶著科研人員進行釕系催化劑攻關,而今,這項科研成果已顯。昨日,這項由福州大學等完成的《高性能耐硫變換催化劑和凈化劑成套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獲我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此次獲獎的項目,帶來的直接利好有哪些?簡單而言,節能減排。
“堅持再堅持,最困難的事情也就過去了。”獲獎者代表、福州大學的江莉龍回憶,2014年10月,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可鎂教授因病突然離世,整個科研團隊失去了主心骨。當時,有很多不信任的聲音,但是,中心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很快,他們率先開發出了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催化劑和成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這些關鍵核心新技術,已驅動企業和產業基金新增各類投資100多億元。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新型納米線催化劑有望使燃料電池大幅降價2018-12-06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機制 二氧化碳有望變廢為寶2018-05-1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丈夫不幸高位截癱妻子18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