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福州鄉村大變樣 美了小村子鼓了錢袋子
老村支書張孔炎在橄欖園采摘。
海峽網12月18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莊永強 歐陽進權 黃凌/文 鄭帥/攝)“過去村民沒什么收入,很多人去當搬運工補貼家用;現在家家戶戶在家種植橄欖樹,多數村民有私家車并在城里買了房。”在有著“中國橄欖第一村”美譽的閩清縣梅溪鎮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86歲老果農張孔炎說,全村目前有橄欖樹3萬多株,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2萬元。
這是福州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初期,農村人外出打工;40年后的今天,農村逐步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年輕人陸續回歸。
從外出打工
到在家種致富樹
今年86歲的張孔炎,是梅埔村的老村支書,他現在最大的樂趣是含飴弄孫,閑暇時到果園看看兒孫們管理的橄欖樹,或者讓兒孫開車20多分鐘到縣城逛逛。
白河江位于梅溪鎮所在的閩江北岸山腰上,從閩清城關向北望去就能看到。
改革開放前,村里沒有通電,村民到縣城需要沿著外福鐵路(又稱來福鐵路)軌道下山,存在安全隱患,且進一趟城要花2個多小時。
為了改變現狀,張孔炎帶領村民一起努力,1977年村里通了電,1981年修了一條長5公里、寬3.8米的上山路。
張孔炎說,改革開放初期,村民主要收入是種植稻谷和地瓜,以及外出打工,比如到山下的梅埔火車站搬運站當搬運工。現在橄欖種植業是白河江的支柱產業,全村目前有橄欖樹3萬多株,種植面積達2000畝,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
“白河江種植橄欖的歷史十分悠久。”張孔炎說,改革開放帶來橄欖樹種植的復興,近年來村里橄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橄欖品種不斷更新,高價值的優良品種大面積推廣。
去年是白河江橄欖收成最好的年份,扣除成本,全村人均收入接近13萬元。普通橄欖每公斤僅賣幾元,白河江橄欖可以賣出幾百元乃至上千元的高價。單價最高的每公斤2000多元,按照每公斤110粒計算,每粒單價高達20元。
現在白河江海拔150米以下的山地遍植橄欖,成為福州優勢農業的代表。
從落后村
蝶變成美麗鄉村
每逢周末,前往閩侯縣白沙鎮井下村知青文化旅游點的游客都絡繹不絕。除了整潔的村容村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許多民房外墻都涂鴉了帶有知青文化的漫畫和標語。
井下村是白沙鎮唯一的革命老區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近200名城市知識青年到此插隊下鄉。
2012年,多年在外打拼的蕭暾回村擔任村支書,他回到家鄉的第一印象是:村里一點變化都沒有,依然是一個衛生狀況差、生產蕭條的落后村,到處是旱廁、鴨棚。近年來,經過黨員帶頭拆鴨棚、拆旱廁,實行垃圾不落地,村莊面貌有了極大改善。
它是怎樣發生蝶變的?“第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振精氣神;第二步,讓農民增收,強化發展信念;第三步,引入產業資本,發展特色旅游。”蕭暾道出了其中緣由。他說,只有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才能將生態資源變現,才能繼續投資,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
村莊面貌改善后,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踏青。2016年,該村響應“一村一特色”的幸福家園建設目標,利用扶持資金邀請福州美術院校師生為20多棟民房外墻涂鴉知青文化的漫畫和標語,這讓井下村成為一個熱門旅游景點。
村里還引進美佳麗農業公司打造鄉村休閑旅游基地,基地內有卡丁車、植物迷宮、花海公園等一系列特色游玩項目。這些項目與紅色旅游相結合,形成互動效應,美佳麗農業公司還承諾從門票收益中提取5%作為村財收入,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業。
目前白沙鎮針對井下、孔元、上寨、新坡、林柄、樓格等6個各有特色的村莊,以及白沙鎮轄區閩江18公里特色種植帶(主要種植橄欖、臍橙和油菜),提出“一帶一廊”的鄉村旅游規劃,將上述村莊串點成線,打造面積達15平方公里、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十里長廊”景區。
從僅靠種養
到多渠道增收
白河江橄欖種植的良好發展態勢,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創業,福建白河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銳就是其中一員。陳銳外婆家是村里種植大戶,他從小就在村里長大,4年前在村里創辦了公司,幫助村里注冊了多個橄欖品牌。陳銳說,在當地政府支持指導下,公司通過用活用好黨的富民政策,并運用互聯網等新手段新渠道,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帶領村民抱團發展。
井下村發展的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發展特色產業。2014年,井下村與融橋物業公司合作成立融園蔬菜基地,從村民手中流轉30畝土地,用于種植無公害時令蔬菜。村民的每畝土地每年可以收到900元租金,村民如果愿意,還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蔬菜,基地按穩定價格統一收購。回鄉種地的年輕人張功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的5畝土地通過流轉給基地,僅土地租金收入就達4000多元。“原先在村里種蔬菜,銷售渠道不穩定,遇到行情不好時,蔬菜都會爛在田里,每畝的年收益不超過4000元現在我只負責種菜,其他都不用操心,每畝收益一般能維持在1.5萬元左右。”張功忠說。
由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井下村的蔬菜基地已發展到60多畝,參與基地種植的農戶從不到10人發展到現在8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約5萬元。
改革開放40年來,福州培育了一批工業帶動型、特色農業帶動型、海洋經濟帶動型、休閑旅游文化帶動型、黨建帶動型、僑資推動型等不同發展模式的特色村莊,打造了一批“基礎設施良好、居住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群眾安居樂業、富有田園風光特色”的精品示范村。
隨著農村的發展,福州農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長。2011年福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萬元大關,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865元,較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9元,名義增長137倍。很多原本僅從事種養業的傳統小農家庭,逐步參與到交通運輸、建筑工程、鄉村旅游等二三產業中。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收潛力被不斷挖掘出來,入股分紅、土地租金收入增多,不斷豐盈農民“錢袋子”。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擅建排污口 最高罰50萬元2019-03-29
- 福州:杜鵑花開紅似錦 萬紫千紅踏春來2019-03-29
- 滿城盡帶“黃金甲” 福州用落葉迎春天2019-03-29
- 福州部署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2019-03-29
- 福州市總工會大力推動職工溫暖工程“再升級”2019-03-29
- 福州:福道環山 綠道滿城2019-03-29
- 《人民日報》這樣夸贊福州綠道:道在林間走 人在畫中游!2019-03-29
- 福州杜鵑花似錦 萬紫千紅踏春來2019-03-29
- 4月起,福州市城鄉居民醫保費由稅務部門負責征收2019-03-29
- 本月福州全市村莊種樹38萬棵2019-03-2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丈夫不幸高位截癱妻子18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