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州高新區全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新高地
福州城西綿延的旗山。(高新區供圖)
海峽網3月25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謝星星 蔣雅琛 林瑞琪 通訊員 汪永輝)
右旗左鼓,全閩二絕。
在福州高新區,巍巍旗山從上街綿延至南嶼,如一面迎風招展的“旌旗”,展示著悠悠文脈,孕育著一方水土。世人對旗山之傳唱,不止于與鼓山相媲美的旖旎風光,更在于從旗山走出的杰出人才。
從宋代六君子之一的楊宏中、抗金志士林之奇,到明代太守林春澤,到清武狀元宋鴻圖,到7位“兩院”院士,再到今天高校、師生聚集區……福州高新區正傳承旗山文脈,發揮福州地區大學城高校資源優勢,以文化軟實力激活發展新動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打造人才“三創”新高地。
國家知識產權專利審查協作分中心。記者張人峰攝
旗山有靈氣:一山走出七院士
遠望群山,雄渾綿長,層巒聳翠,如龍騰于閩江之上;近看山間,溝壑羅列,溪流環繞,秀美溫潤令人流連。鐘靈毓秀的旗山,自古英才輩出。
日前,記者走進旗山東麓——高新區南嶼鎮,人們如數家珍般地列出一串耳熟能詳的名人名字,這些名字是旗山的驕傲,也是旗山的財富。
“早在明代,我們這就出了個六朝元老林春澤。”高新區南嶼歷史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林豪生告訴記者,南嶼鎮以錦溪為界分南嶼和北嶼,北嶼以“科第傳芳”“世代書香”聞名,尤以水西林最負盛名,林春澤便是這水西林的代表人物。
走進水西林,七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屋并排而居,橫貫百余米。這些屋子面闊三間,三進布局,每座大門前八字形馬頭墻,彰顯著官家門面與氣派。“這便是當地林春澤與其家族先后建起的官宦府邸。”
據介紹,林春澤及其后代不但詩文著述宏富,而且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得人心。其中,林春澤歷貴州程番知府十三任三直九載,被當地百姓呼為“林青天”。后其子孫林應亮、林如楚、林慎等皆考取功名入仕,一時間“父子孫孫世進士”被傳為佳話。
林豪生告訴記者,從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南嶼鎮舉子進京會考中進士者達58人,其中水西林氏便占了28人。水西林自南宋始逐漸成為名門望族,翰墨飄香,名聞閩郡。
除林春澤外,宋代理學家、抗金主戰派之一林之奇也是水西林中頗具盛名的一位。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其尊為良師,曾在其創辦的“拙齋書院”求學,在水西林林氏祠堂,還保存有朱熹題匾“學萃一門”。
“除水西林之外,當地的芝田周氏、嶺東黃氏也是人才濟濟。”林豪生說,宋代周希孟為“海濱四先生”之一,屬閩學先軀;明代尚書黃鎬忠心保國、孝子黃淮至誠至孝;民國則有活躍在新文化運動文壇的女杰廬隱,在當時與冰心齊名。
旗山山麓人文蔚起、英才濟濟,除歷代名人志士外,“旗山出院士”更廣為人知。在旗山北麓,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德榜、侯虞鈞,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在旗山東麓,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唐仲璋、唐崇惕、莊巧生、莊文穎。其中,侯德榜和侯虞鈞是“伯侄雙院士”,唐仲璋和唐崇惕、莊巧生和莊文穎均為“父女雙院士”。
一山先后走出7位院士!這在福建,乃至全中國都是極為罕見的。“旗山,是智慧的象征,是人才的聚集地。”林豪生驕傲地說,2012年,旗山腳下的南嶼鎮還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福州高新區。記者張人峰 攝
旗山有傳承:鄉賢傳唱歷史建言獻策
漫漫歷史,悠悠歲月。綿長厚重的旗山文脈,讓興學育才的風氣在這里長盛不衰,讓走出去的濟濟人才不忘旗山之養育,一批批英才回到家鄉,擔當鄉賢,既致力延續旗山的故事和傳奇,更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南嶼鎮的華僑和旅居港澳同胞2000多人,愛土愛鄉是廣大鄉親們堅守的品質。”南嶼鎮相關負責人林騰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一批又一批鄉賢發揮各自力量,熱心家鄉事業。
其中,鄉賢集資辦學在旗山山麓蔚然成風。記者了解到,南嶼鎮江口村臺胞宋良存在臺事業有成,先后在家鄉興建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在宋良存的帶動下,江口村的旅臺鄉親宋桂鏗、馬振其、宋玉水等人也都為家鄉捐資。
興辦公益事業之余,傳唱旗山文化、推廣美麗故鄉也是鄉賢們的“事業”。2016年,鄉賢自發組建高新區南嶼歷史文化研究會,目前成員已增至100多人。他們合辦了雜志《翠旗文化》,先后合作編寫了《南嶼憶昔》《南嶼記略》等作品。至今,研究會召開了3屆研討會,成員著書超過20本。
今年76歲的柳振土是南嶼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2009年,老人將對家鄉的深情傾注于筆端,以“旗山第一峰”太平山的視角,手繪一幅清代時錦溪兩岸南、北嶼的風貌圖。記者看到,圖中遠處的流洲島田園閑適悠然,近處北嶼商賈云集,場景宏大,細節精致。“我們從小在這里長大,高新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希望能發揮我們的力量留住更多鄉愁。”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歷史上水西林翰墨飄香,聞名閩郡,生于斯長于斯的林豪生表示,自小便深受家鄉文化氛圍熏陶。林豪生畢業于福州大學土建系,曾擔任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建設的總指揮,同時他也是水西林歷史文化的專家,出書10本,講述水西林的前世今生。
鄉賢不僅熱衷于研學傳統文化,還樂于為高新區發展建言獻策。
林振華今年88歲,也是水西林人。他說:當前國家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想發揮余熱,根據自己所知為振興水西林自然村提一些建議。
“水西林歷史沉淀雄厚,文化底蘊豐富,應該充分利用歷史留存的人文景觀、文物古跡,大力發展旅游業。”林振華介紹,水西林小小一個自然村,有7座明代古民居,一條古意盎然的800米長的明朝古街,還有其他的文化古跡,不勝枚舉,建議修復800米長的明朝古街,恢復“掘齋書院”,開辦各種培訓班,恢復“官船碼頭”,開展水上游。
高新區毗鄰大學城,具有高校資源優勢。記者張人峰 攝
福建醫科大學特聘教授林基禎指導工作人員做實驗。記者張人峰 攝
旗山有新景:打造人才“三創”新高地
文脈流長,人才引領,再聚夢想。在“知識經濟”日益成為主流的今天,旗山腳下的高新區對于知識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比過去更加務實、具體。
放眼高新區,毗鄰大學城,坐擁高校約18萬師生等高校資源優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國家知識產權專利審查協作分中心等相繼入駐;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12家,“百千萬人才計劃”等專家人才63人;獲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國家半導體國際創新產業基地、省創業創新示范中心;福州市人才發展促進會落戶高新區;旗山湖項目建設快馬加鞭,通過校地聯動打造旗山湖創新創業“智谷”;旗山論壇今年上半年將盛大啟幕……
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傳承文脈的同時,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要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新動力,打造人才‘三創’新高地。”福州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打造人才“三創”新高地的第一要務,高新區把方向瞄準了大學城。“我們要建立校地合作定期會商機制,將特別成立大學城高校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領導小組。”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還要與高校共同規劃建設大學城共享區和高校產業園,多舉措支持大學城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系)在福州高新區成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產學研密切合作、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的新機制;統一修編高新區與大學城控規,加大各項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高新區—大學城片區科技新城建設。
作為旗山文脈的重要歷史傳承,高新區還在竭力打造水西林歷史文化街區。其中,一期工程景觀設計總體構思,主要圍繞明朝古街巷、錦溪濱水休閑空間、太平山文化休閑空間展開,將復原“旗山第一峰”等景點,旨在打造高新區和南嶼共同的“會客廳”。
同時,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福州片區的核心,高新區還將重點將推進上街、南嶼組團科技新城建設,在科技園區開發建設、高科技產業孵化培育、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創業投資基金、教育培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
人才強區,一直是高新區深入實施的戰略。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新區正在制定高層次人才配套獎勵政策,并將全力加快海西園人才公寓二期和南湖公寓、南井公寓等職工住房項目建設,以保障人才住房為突破口,帶動創新資源集聚。同時,在人才落地后,高新區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下。
一批強有力的創新創業支撐平臺也在高新區迅速成長。目前高新區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和眾創空間54萬平方米,擁有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眾創空間。今年,高新區還將加快推進建設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雙創”平臺建設。
值得一提的還有,高新區開設有高新大講堂,邀請國內頂尖的人才來區講課,以此建立高新智庫;并創新聘請“招才顧問”“招才大使”,打造招才引智品牌、塑造對外開放形象。
奇川留勝跡,靈氣育英才。今天,站在高新區的土地上,遠望旗山巍巍山麓,人文蔚起、英才濟濟的盛世新景正在繪就,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追夢身影堅定有力。
柳振土(左二)為鄉親們介紹手繪《南嶼風貌圖》。記者張人峰 攝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高新區創新園打造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基地2019-03-30
- 福州高新區全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新高地2019-03-25
- 福州高新區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2號公章”讓群眾“少跑腿”2019-03-20
- 福州高新區將再添一座標志性建筑2019-03-07
- 福州高新區在創業大廈試點“信易租”2019-02-24
- 福州高新區海西園兩條重要道路通車2019-01-03
- 新年添新路!福州高新區兩條道路元旦通車2019-01-01
- 福州高新區:宜居宜業的科技新城2018-12-21
- 福州高新區熔城半導體項目正式進入施工階段2018-12-07
- 福州高新區整治人居環境 高速公路沿線“顏值”將升級2018-11-1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丈夫不幸高位截癱妻子18年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