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清:科技特派員入村來興農
陳鐘佃(右)現場指導農業生產。
海峽網4月12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文/攝 實習生 張鴻春)近日,在春耕春種的農忙時節,記者來到位于福清海口鎮的福建三華農業有限公司,只見1500多畝的水稻秧苗在溫棚中吐綠,長勢喜人。公司總經理助理林仁春告訴記者:“我們這里的水稻是全程機械化生產,智能化浸種催芽、溫室育秧、自動化播種、機械化插秧、機械化收割。有了科技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傳統農業低效勞作的情況得以改變。這得感謝政府為我們派來的科技特派員啊!”
科技特派員是由地方政府選派的高素質的科技工作者,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其任務是推動農村創新創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林仁春所說的科技特派員叫陳鐘佃,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其作為福州市的科技特派員,入駐福建三華農業有限公司。
陳鐘佃告訴記者,2016年他來“三華”時,發現公司1500多畝的水稻存在“一高兩低”的問題:人工成本高,產量低、價格低。
秧田肥力的高低是培育壯秧的關鍵。要準備育秧時,當地農民便要到河里掏河泥,挑上岸后,還得手工將河泥中直徑超過0.5厘米的小石子剔掉,然后再把土放在泥潭中打爛。“育秧在春節前,這時候福州氣溫低,海口鎮靠海,風又大,農民朋友非常辛苦。科技可以幫助農民從繁重、低效的勞作中解放出來。”陳鐘佃說。
于是,他在“三華”建立了福清首家全程機械化育插秧中心。記者當天到中心探訪時看到,中心內有序地排列著一個個高約2米、寬約1米的水稻種子催芽機,里面可以分層擺放水稻種子。據介紹,全程機械化育插秧中心啟用后,育秧的培育土采用專用基質,不用農民再冒著料峭的春寒到河里掏河泥了。“播種、機插、病蟲防治及收割也都實現了機械化操作。”陳鐘佃介紹說。
水稻生產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了,可當時陳鐘佃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公司的水稻品種產值低。
如何實現提質增效?陳鐘佃的做法是引進新品種。他先后引入了甬優系列、頎榮優系列、荃優系列等優質水稻品種。引入新品種后,每畝水稻收入增加了400元,按1500畝計算,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為公司增收60萬元。
記者當日在采訪中,看到公司除了千余畝的稻田,還有數百畝的果樹,主要種有番石榴、火龍果和柚子等。漫步果園,陳鐘佃指著番石榴果樹,告訴記者這些果樹都是2016年后改良或引進的。當年,陳鐘佃初到“三華”時,發現公司存在著果樹老化、果樹“個頭”普遍偏高等問題。
發現問題后,陳鐘佃立即對果園進行改造,采取矮化栽培等措施優化。目前火龍果果樹基本控制在1.4米~1.6米,大大方便了采摘,管理成本大幅下降,產量也大幅提高。
采訪中,記者看到番石榴果園旁還留下了一堆堆的油菜花秸稈——這是陳鐘佃為“三華”引入的“套種”模式。陳鐘佃告訴記者,套種好處多,不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產值,油菜花還具有觀賞功能,生長期內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提高作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豆科作物的套種還有固氮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助力生態農業發展。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清開展“污水零排河”攻堅行動 龍溪河重獲新生2019-04-09
- “科技保姆”活躍在林間地頭2019-04-08
- 福清向高社區宣傳平安建設 提高居民自我保護意識2019-04-08
- 福清市傾力打造“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全球”模式2019-04-04
- 福清65個生命公園陸續投用 給逝者一片美好安息地2019-04-04
- 福清一都一心唱好“枇杷致富經” 力促品種改良2019-03-28
- 福清樹立文明殯葬新風 明年底村村都有生命公園2019-03-25
- 漳浦縣選聘16名臺胞科技特派員2019-03-19
- 福清今年將實現“村村有湖”2019-03-19
- 福州(福清)枇杷節下月舉行 相約“東方第一寨”2019-03-1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百度福州簽約合作協議 智能城市走進福州2019-04-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