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易應南(左一)與中央大學醫學院同學。
海峽網4月15日訊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文 通訊員 韓子青 供圖)與《青春之歌》中林道靜有著相似經歷的傳奇學人易應南,4月10日上午11時在持續高燒中走了,享年94歲。
昨天上午,福建醫學界送別這位八閩流行病學的泰斗,她的學生、病人亦聞訊趕來送她最后一程,哀樂低回,泣聲連綿。
黎明前最黑暗時期入黨
1925年8月19日,易應南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富裕家庭。一心向學,一路都是尖子生的易應南,高中畢業被學校保送至浙江大學,但立志學醫的她執意跋山涉水自湖南到貴陽,又考取了湘雅醫學院和中央大學醫學院,最后決定就讀中央大學醫學院。
易應南自小學六年級開始投身抗日宣傳活動。她多才多藝,記憶力超好,看別人演一遍抗日劇,她能記下所有的臺詞和舞臺調度,回校后帶著同學演出,大獲成功。
解放戰爭期間,易應南成為中央大學醫學院進步學生運動領袖,并奉中共黨組織之命,出生入死為黨工作。1948年夏天,處于黎明前最黑暗時期,國民黨當局開出了黑名單,大肆逮捕進步學生,而易應南革命意志堅定,于同年11月27日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出任中央大學醫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帶領學生執行黨交給的“爭取群眾,保護學校,迎接解放”的各項任務,為南京解放做出了貢獻。
福建首位流行病學教授
1950年7月,易應南從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在這之后,中央大學醫學院易名為第五軍醫大學。經第五軍醫大學政治處主任李樹森介紹,易應南與抗戰時期投筆從戎的華東軍區后勤部宣傳部長兼文化部長韓楓相識、相愛,結婚成家。第五軍醫大學后改為南京大學醫學院。
1955年,韓楓調任福州軍區文化部部長,易應南也南調進入福建醫學院(今福建醫科大學)。
易應南進入福建醫學院后,在流行病學教研室任教,曾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和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長期擔任福建省預防醫學流行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為福建省著名公共衛生學專家,有泰斗美譽。
在昨天上午舉行的告別儀式上,福建醫科大學副校長林旭致悼詞,他特別提到:“易應南同志是福建省首位流行病學教授……為我校流行病學發展嘔心瀝血,為福建省疾病防治及促進健康工作做出重大貢獻。”
1981年,易應南與丈夫韓楓。
遏制甲肝流行等
易應南長期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堅持科學研究,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20世紀50年代,閩西北地區有一種被稱為“成人麻疹”的怪病流行。1957年,福建軍地醫學專家組成協作組,易應南擔任組長率隊對鷹廈鐵路沿線的閩西北六個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所謂“成人麻疹”實際上是恙蟲病。她帶領協作組,在世界上首次從一種硬蜱體中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氏體,緊接著從消滅傳染源、個人防護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為防治恙蟲病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閩北不少地區成為絲蟲病高發區。1958年,易應南帶隊深入南平絲蟲病高發區進行調查,并針對病因采取應對措施。白天她翻山越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晚上走村串戶行醫,為病人做檢查并送藥上門,幫助當地甩掉絲蟲病高發區的帽子。
1959年,福州倉山區下渡一帶不少人腹瀉,易應南深入居民區開展調查工作,化驗了大量人群糞便,用最快速度找到病因:飲用不潔河水所致。之后,她緊急采取雙線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
1980年和1984年春,福州兩次暴發流行性肝炎,易應南主持的教研室,與省、市衛生防疫站協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證明病原為購自江蘇啟東的毛蚶。她以詳實的科學數據作基礎,建議政府在春節期間嚴禁江蘇啟東的毛蚶進入福州市場,由此控制了甲肝的再度流行。
1989年,易應南帶領團隊,首次對福建省14個縣(市)人口開展1986年~1988年疾病死因回顧性調查,結果表明我省惡性腫瘤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胃癌死亡率居首位,為我省預防保健和社會醫學工作指明了重點。
易應南長期擔任胃癌流行病學、病因學研究組組長,還作為全國胃癌流行病學、病因學綜合考察隊的骨干,對胃癌病因和預防方法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易應南一生著述頗豐,獲獎甚多。
責任編輯:黃仙妹
- 英國爆發一種“流行病”,900萬人“感染”!其實我們也深陷其中2018-01-22
- 長假出游小心目的地流行病 這幾種風險你了解嗎2017-09-3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馬尾縮短企業開辦時間 全省首創現場刻章“零2019-04-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