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斗,讓家園更美好
鮑道文多年來致力于保護永泰莊寨文化。
海峽網5月23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 阮冠達 葉欣童/文 鄒家驊/攝)他們,為了打通垃圾分類“最后一公里”,日夜奮戰在垃圾山上;他們,為了讓自然走進城市,精雕細琢每一座生態公園;他們,為了守住自己的“根”,不辭辛勞修復老莊寨……日前,《福州,聽我說》第三季電視宣講大賽選拔賽結果揭曉,3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選手脫穎而出。他們緊扣“我和我的祖國”“你好,新時代”主題,勾勒出一個個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奮斗者身影,其中就有一群扎根城鄉建設的一線工作者。
垃圾分類,我們有底氣
“垃圾都去哪了?就在距離市中心17公里的紅廟嶺。”市城管委的宣講員杜靈麗準備在下一場《福州聽我說》中,揭開這座山的面紗。
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場建場以來,已經填埋了20多年的垃圾。“這樣下去,是不可持續的。”杜靈麗說,2017年,5371畝的土地上,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開始推進15個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涵蓋所有生活垃圾先進技術處理工藝,為垃圾分類后端處理提供了完整的支撐體系。到2020年,福州將徹底告別垃圾填埋時代!
3年不到,15個項目總投資約41億元,是紅廟嶺此前20年投資總額的4倍。要保質保量高效按時完成,談何容易!
紅廟嶺地質復雜、巖層不穩定,方案幾番推倒重來。開工后,面對的是艱苦的施工條件。海拔600多米的工地上,夏天曬得人無處可躲,冬天冷得水管都能結冰,一年200多天有雨霧。由于山高路險,每次行車都得小心翼翼。
“一個個困難被克服,一個個項目被攻下,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底氣。”杜靈麗說,紅廟嶺目前已能為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提供強大的“后臺系統”。
讓城市擁抱自然
清澈的河水蜿蜒前行,秀麗的河岸鳥鳴啾啾,相攜的老人漫步棧道……望著鶴林生態公園,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的宣講員俞心恬感觸頗深地說:“環境變好了,市民享受其中,這種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正是我們工作的追求。”
幾年前,鶴林生態公園所在位置還是一片廢棄的渣土山,每逢下雨便出現滑坡、塌方。如何處理這個難題擺在了俞心恬與同事們的面前。
讓自然走進城市,也讓城市擁抱自然,這就是他們的規劃理念與目標。為此,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先對鶴林生態公園開展了一波生態修復。一方面,在設計上尊重現狀地形,就地消化土方,通過植被恢復、人工造林進行復綠。同時,利用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等將公園建設為一塊綠色“大海綿”,蓄水力相當一處茂密的森林。
讓城市擁抱自然,讓百姓有所參與,成為下一個研究課題。正在火熱建設的晉安湖公園,便民理念尤為明顯。湖東側增加了少兒群藝館、田徑場等文體設施,湖北側計劃建造一座百米摩天輪,湖面上開設龍舟賽道,滿足市民休閑娛樂的多元需求。
“人們常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協調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既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心愿。”俞心恬如是說。
山中老莊寨“活起來”了
走進永泰深山,這里的莊寨保存著數百年前農耕社會彌足珍貴的記憶。但這顆“明珠”曾飽經歲月滄桑。永泰縣的宣講員王思源揭曉了讓老莊寨“活起來”的秘密。
2018年,永泰同安鎮愛荊莊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優秀獎。10年前,愛荊莊面臨著“凋敝”的窘境。“人要有根,家就是一個人的根。”愛荊莊老住戶鮑道文的這句話,觸動了許多村民。鮑道文及其親族率先站在修繕工作的第一線,他曾連續3個月,晝夜不分地將屋內的幾千擔柴火、雜物清理干凈。一次,鮑道文甚至將家中僅有的存款全部墊付進去。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修繕隊伍,用原材料、原工藝修復了200多米的跑馬廊、300多米的走廊、42米的美人靠、150個房間……如今的愛荊莊已煥然一新。
“以愛荊莊修繕工作為典型,永泰縣成立了28個莊寨保護理事會,募集修繕資金近2000萬元。在眾人的努力下,縣內30多座重點莊寨基本上做到了不塌不漏不倒,其中18座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永泰縣古村落古莊寨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永泰莊寨保護規劃年內完成 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18-09-10
- 鄉村復興論壇·永泰莊寨峰會12月舉行 有五大看點2018-08-29
- 永泰莊寨入選“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2018-03-23
- 臺專家探訪福建永泰莊寨:兩岸共同保護傳承傳統文化2017-11-1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5人榮登5月福州好人榜2019-05-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